岑参游历时间探究
诗人岑参是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后获授率府兵曹参军。岑参在守选期间曾有一段游历生涯,包括游河朔、游河东和游大梁。关于这次游历时间人们也有不同的看法。
关于这次游历的时间,学界主要有四种说法:
开元二十九年
闻一多在其《岑嘉州系年考证》认为岑参是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游河朔,游历路线为“春自长安至邯郸,历井陉,抵贝丘。暮春自贝丘抵冀州。八月由匡城经铁丘,至滑州,遂归颍阳”。相关诗作按创作时间排序依次为《邯郸客舍歌》、《题井陉双溪李道士所居》、《冀州客舍酒酣贻王绮寄题南楼》、《醉题匡城周少府厅壁》、《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郊行寄杜位》 和《偃师东与韩樽同诣景云晖上人即事》等。
廖立《岑参事迹著作考》赞同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的说法,但论据有所不同。此说共三条依据,其中一条为《冀州客舍酒酣贻王绮寄题南楼》“诗与诗题所称冀州,并宝应元年未更郡名以前之冀州”,但唐代诗人往往好称旧名,这一依据的理由并不充分;另外两条也存在问题,无法作为证据。故此说不成立。
天宝二年
孙映逵《岑参诗传》认为岑参“天宝二年春天游河东、历绛州,从陕虢北渡黄河到永乐(今山西芮城县西南),历绛州(今山西绛县)、平阳(今山西临汾县)等地,重游了他少年时代随父在晋州(平阳郡)时的故居,二月入蒲关(今陕西朝邑之东)归长安。”
而岑参漫游河溯则在天宝三载(744年):其春从长安出发沿京洛大道东进,在孟津渡过黄河北上,到达古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邯郸(今河北冀县)一带,三月间游淇上,在临清(今山东临清市),后北游到达中山(即博陵郡,今河北定县),于博陵过夏,入秋又南旋过井陉,八月间归至东郡(即滑州,今河南滑县),游历大梁(今河南开封市)等地,西渡漕河,秋末归于颍阳过冬,次年春二月返回长安。
按照此说,则岑参在天宝三载(744年)抵达贝丘后又到贝丘至之北的冀州,到冀州后三月间又突然到贝丘之南的淇上,这是不太可能的;同时,若岑参二月抵达贝丘,三月间游淇上,则岑参至迟在正月底、二月初从长安出发,若此则岑参不可能参加天宝三载(744年)的进士考试。故此说不成立。
开元二十七年
陈铁民在新版《岑参集校注》所附《岑参年谱》中认为岑参当于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游河溯,游历路线为“春自长安经古邺城至邯郸,复由邯郸抵贝丘。暮春自贝丘至冀州。四月由冀州抵定州。后到井陉。冬抵黎阳、新乡”。
于宝应元年(742年)游大梁,游历路线为“秋七月,自长安东行,八月,至滑州、匡城、铁丘、大梁,复由大梁以偃师归颍阳”,于天宝三载(744年)游河东,“是年举进士,以第二人及第。游绛、晋疑在本年末、下年初”,又定淇上之游独立河溯之游而时间在天宝四载(745年)。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有制举,陈铁民因疏忽而认为此年无制举并有来否定岑参此年北游,又毫无依据地定淇上之游独立河溯之游。故此说不成立。
天宝三载及第后至天宝六载
孙植《论岑参河朔游历及其诗作》在考虑了前三种说法的问题后得到了一个较优的结论:此次游历发生在岑参天宝三载(744年)及第后至天宝六载(747年)初授官之前的这段时间内。
因此,岑参的游历时间应为天宝三载(744年)及第后至天宝六载(747年)初授官之前的这段时间内。
-
上一篇: 印刷体是什么字体
-
下一篇: 《神女赋》有哪些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