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  历史人物

扬州八怪汪士慎人物简介:卖画为生

编辑:古诗文网发布时间:2022-07-25

汪士慎(1686—1759)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等,汉族,安徽休宁人,寓居扬州。

工分隶,善画梅,神腴气清,墨淡趣足。暮年一目失明,仍能为人作书画,自刻一印云:“尚留一目看梅花”,后来,双目俱瞽,但仍挥写,署款“心观”二字。有《巢林集》。

与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高翔和郑燮并称”扬州八怪“。

汪士慎卖画为生。擅画花卉,随意勾点,清妙多姿。尤擅画梅,常到扬州城外梅花岭赏梅、写梅,代表作有《潇湘灵芳图》、《绿萼梅开图》、《洒香梅影图》、《月佩风襟图》、《灵根出谷图》、《苍松偃蹇图》等。

54岁时左眼病盲,仍能画梅,“工妙腾于示瞽时”。67岁时双目俱瞽,但仍能挥写狂草大字,署款“心观”,所谓“盲于目,不盲于心”。汪士慎善诗,著有《巢林诗集》。他诗书画印俱佳,精于篆刻。印章取法小篆而参合汉篆,以画意入印,法度之中别有意趣,如“巢林”印和“七峰草堂”印。

汪士慎篆刻多取法小篆,如“汪士慎”印,给人以苍茫朴茂之感。“慎”字中大块的并笔给该印带来扑朔迷离的色彩,使人们在朦胧美中体味艺术的真谛。此印的大块留白,加之“士”字加粗的两横笔,在印面形成数块大的白色块面,它们相互分离,而又相互呼应;其红色的底面也相应地出现了大的色块,“计白当黑”的趣味溢于印表。这一白一红的强烈对比与一疏一密的相互参照,使该印达到了“疏可跑马,密不容针”的境界。汪士慎篆刻,其字的结体往往打破常规,自成一家;章法安排往往在平稳中求变化,韵味之佳,称雄一时。

“尚留一目着花梢”白文印,是汪士慎人生经历的传真写照。清乾隆四年(1739年),他第二次游浙江归来,左目失明,多么不幸!为此他曾戏刻“左盲生”、“尚留一目着花梢”、“晚春老人”、“一生心事为花忙”等闲章,以志其情志。

到了67岁那年,汪士慎双目失明,这更增加了痛苦。他以健康的心态,战胜残疾,开始摸索写狂草。汪士慎以为艺术献身的精神来从事创作,表现出坚强的毅力,这点足可为后世之楷模。在他左眼失明后,曾有“隐几宜晴画,挥毫仗小明”的诗句,读来令人感喟。“尚留一目着花梢”一印具有汉印整齐茂密的特点,篆法工稳自然,不随意增减,一任天成。在章法上,“尚”、“梢”二字较小,一头一尾,作斜角呼应。该印文字横画多,汪士慎在处理印面时,把右行的字形、笔画安排得清晰,用刀起讫分明,线条富于变化,把左行处理成漫漶朦胧状,这样两行一清晰、一朦胧、一工整、一漫漶,增加了该印的趣味。

“一生心事为花忙”白文印,有字距而无行距,这种章法的安排容易造成印章的横向取势,营造出一种如千里阵云般的那种排山倒海的气势。“一”、“事”、“花”三字下部这些形状各异、丰富多彩的红色块面的获得依仗于两个条件:一是所留出的自然空间,一是篆字结体上紧下松所表现出来的结构空间。它们互为表里,以印章的大章法到篆字的小章法,共建出此印的完美形式。

1754年秋,汪士慎在扬州北城边买了一处“蓬窗”小屋,作为养老之所。他在这所茅屋里,布衣蔬食,品茗读书,写字作画,安宁生活。67岁时,他的另一只眼睛也渐渐失去了光明,深居蓬门僻巷,交游本来不多,失去双目不能作书作画,来往的人更少了,除了“三四素心,时相过从”,门前冷落得很。汪士慎耐得住寂寞,也忍得住“蓬生三径逐年贫”的生活,但失明剥夺了他视若生命的书画创作,这种痛苦毕竟难以忍受。汪士慎“朴不外饰,俭不苟取”,他的晚年孤寂贫困。1759年,汪士慎在他的城隅草屋中与世长辞。这位像梅花一般一生疏淡的老人,也像梅花的一缕清香那样消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