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千手观音灵感来源于云冈石窟
一直喜欢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一天,无意中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访谈节目,采访对象正是该舞蹈编导张继钢。他在节目中透露:“我的家乡是山西,经常去云冈石窟采风,观音千手形态可以说酝酿了很长时间,《千手观音》的素材就来源于云冈石窟。”从那时起,我就对云冈石窟产生了向往。去年,家住山西大同的老同学邀请我们去云冈石窟游玩,我终于得偿所愿,去欣赏了云冈石窟的撼人魅力。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到达大同后,我们在老同学的陪同下乘汽车前往云冈石窟。路上,老同学介绍了云冈石窟建造的历史背景,让我对它有了一个总体的认识。
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云冈石窟以其开凿年代较早、保存资料较多、建造手法独特,对中国建筑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西晋末年,五胡乱中原,十六国杀伐迭起,政权更迭频繁。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次第登场。随着时间的推移,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逐渐强盛,随后四处征伐。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将分裂割据的北方重归统一。刀光剑影中,目睹着北方诸民族的兴盛、衰落、混合、分解乃至消亡,感受着汉文化和儒家学说无所不在的渗透,北魏鲜卑族贵族在以铁骑统帅万民、虎视北方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危机感:鲜卑族正失去民族的纯洁性,在一点点地被汉族同化。北魏统治者急需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在精神层面上与汉儒家文化相抗衡,同时也为自己的统治寻找与儒家学说类似的理论依据,以使鲜卑族的统治永传后世。最终,鲜卑人选择了佛教,并以皇家之实力倾力营造云冈石窟,使它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完成于一个朝代,并深深地打上鲜卑民族烙印的石窟艺术。
云冈石窟的大多数石窟,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前。大约在公元460年,一个叫昙曜的和尚来到了云冈。当时这里一片荒凉,昙曜和尚考察之后,觉得这里风水不错。不久,他便带领一群工匠开始在这里建寺造像。著名的“昙曜五窟”所雕刻的5尊四五层楼高的大石佛,就是按照“皇帝即如来”的旨意,把北魏太祖以来的5位帝王形象雕刻到山崖的释迦牟尼佛身上。开光的日子高僧云集,朝官拥立,北魏的皇帝也亲自驾临,实际上成了皇家的祠堂。
历时近50年,云冈石窟才得以开凿完成。参加开凿人数有4万多,當时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的佛教徒也参与了这一举世闻名的伟大艺术创作。至今,仍留有中外文化交流的痕迹。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录了当年云冈石窟的壮景:“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可见,云冈石窟是一处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北魏迁都洛阳后,公元500年,开始开凿龙门石窟。但鲜卑贵族认为,那些基本上都汉化了的佛像已经不再属于鲜卑人了。于是,留在平城的鲜卑遗族们继续以己之力营造着鲜卑人自己的精神家园——云冈石窟。公元523年,北魏发生“六镇起义”,鲜卑人曾经引以为傲的杀伐武功没落了,北魏政权风雨飘摇,云冈石窟停建。公元533年,鲜卑人政权北魏王朝灭亡。隋唐以后,作为民族的鲜卑不存在了。
-
上一篇: 云冈石窟介绍
-
下一篇: 《不可思议的爱情》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