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  历史事件

古代应对蝗灾的方法

编辑:古诗文网发布时间:2022-07-25

根据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在这里,编者略举数例,蝗灾爆发的频繁性和严重性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古代应对蝗灾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人工扑打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为悠久的灭蝗方法。以《捕蝗要法》的记载,这种方法,主要是由乡民们用竹竿撑起八尺长的白布,以顺风的方向三面围追,把蝗虫驱赶到一处后,再集中力量扑打。这种方法简单,所需工具也很常见,适合农村里面集体作战,故流传较广。

但缺点是这种方法比较耗费体力,且抓住蝗虫之后没有一个具体统一的处理方法,很容易有漏网之鱼。

第二种:壕堑掩埋

以东汉《论衡》等典籍介绍,这种方法,要先在蝗虫要经过的地区,挖出大量深宽二尺的大坑,然后在蝗虫到来后,以扑打等方法把蝗虫引入坑里,再集中力量进行填埋。利用这种方法捕得的蝗虫很多,相比之下,效率也会更高。但缺点是如果挖的坑太浅,蝗虫没有窒息而亡的话很容易钻出来,再次啃食庄稼禾苗。

第三种:火烧

因为利用壕堑掩埋灭蝗的方法并不能保证蝗虫必死,随着经验的丰富,火烧法应运而出。根据《捕蝗图册》和《治蝗全法》记载,要想“火烧蝗虫”,就要在天黑时点燃篝火,而且篝火之外,还要在蝗虫密集的地区分路设灯,利用蝗虫的趋光习性,用密切配合的灯光,把大批蝗虫吸引而来,从而火烧,而火烧后的蝗虫尸体就可以挖坑掩埋。

唐朝宰相姚崇就大力推举这种方法,并结合壕堑掩埋法,捕杀了不少蝗虫。虽说这种方法很有成效,但毕竟蝗虫繁殖能力惊人,稍有不慎,第二年就会卷土重来。就算此次全部清理,但也无法避免再次遭受蝗灾的可能。所以,百姓们灭蝗的方法也日益完善,开始尝试另外一种。

第四种:捕杀虫卵

百姓们害怕遭遇蝗灾,那么好的方法是什么?提前斩草除根。所以到了宋代,百姓们就会趁着冬天的机会,四处搜寻蝗虫虫卵的滋生地,想办法一锅端掉。《除蝗全法》就总结过宋代以来的寻找虫卵的经验。

不仅仅是百姓们的意识提高了,宋代时朝廷也颁布了许多鼓励百姓除蝗的措施,比如说,宋代时就有“以蝗易粮”“以蝗易钱”。

根据不同时节捕蝗的难易程度,以及捕捉到的不同蝗虫(成蝗或者虫卵)可以交换成粮食或者钱。这样一方面是对庄稼禾苗收到侵害的百姓们的保障,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百姓们的捕蝗积极性。可谓是一举两得。

可除了捕杀虫卵外,其他的方法终究治标不治本啊。可不要小看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除了上述的这些方法,经历过多次蝗灾的百姓们发现蝗虫不喜欢吃食芋、桑、菱芡、豌豆、绿豆、大麻、芝麻等作物。

所以在蝗灾多发区百姓们就多种这类作物,有利于减轻蝗灾危害。除此之外,因为干旱是蝗灾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所以百姓们的生态观念也渐渐萌芽。

现在由于科技的发展,药物的更新,科学的检测……有了许多新方法,再加上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很少发生像古代一样大规模的蝗灾了。最为重要的是,相比以前现在对于生态环境的治理得到了很大改善,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也普遍得到了提高,因此大规模蝗灾爆发的主要前提条件也就随之消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