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  历史文化

武侠与武术的关系

编辑:古诗文网发布时间:2022-07-25

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里说过:“凡人有生必有死,生固然欣,死亦天命。”先生一别,人海陌路,江湖茫茫,再难回首。可他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怒马鲜衣,快意恩仇的江湖。

小时候我们总是梦想着等我们长大了也要成为一名侠客,从此杖剑去国,行侠仗义,行走江湖。到我们长大了才发觉,其实我们本身就生活于江湖之中。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会有江湖,人就是江湖。

金先生武侠世界里面的武侠精神,成了我们从小到大的另一种精神追求。武侠小说于是成了我们成年人的童话。我们虽没有杖剑去国,可是金先生“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武侠精神也激励着我们在生活中力克难艰,一路向前。

“武侠”的前世今生

武侠文化首推一个武字,无武便成不了侠。其实武侠的本义是“侠”用“武力”去解决面对的一些问题,而并不是这些侠的武功有多高,这和当今我们所理解的武功颇有出入。

据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所载:“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成,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足以见得,言而有信,知恩图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已经成为古代武侠的行为信条了,直至今天,侠义精神仍然是一种受推崇的道德规范。而武侠也成为了行侠仗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者的代名词。

在春秋战国乃至秦汉的冷兵器时期,尚武之风盛行。

而武侠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剑,也就成为了一种身份和地位的标志和象征,受到当时贵族与平民的喜爱。所以由于先秦时期佩剑之风的盛行,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当时独特的社会心态和文化氛围,那就是弥漫于社会经久不衰的“好剑,尚武”风气。

武侠文化与精神也便在这种浓厚的尚武之风下被催生出来。

武侠的“武”

从武侠手中的剑中,溯本追源,就是剑术和剑舞,再溯本追源就是武术。

武术作为武侠精神的表现形式之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成为了古代武侠看家护院,保家卫国的行为载体。古人尚武,崇尚的就是坚韧不拔,公正不阿,自强不息的中华武术精神。与武侠精神殊途同归。

武侠精神在今天的意义

当今是法治社会,以武力去解决问题的“武侠”已经没有了存在的土壤。武侠产生于封建的冷兵器时代,因为当时的生产力于法治因素使武侠走上了历史舞台,当然也会因为生产力与法治的因素而淡出历史舞台。

正如写了一辈子武侠小说,研究了一辈子武侠文化的金庸先生在最后的封笔之作《鹿鼎记》中借之口康熙说:“你们武侠杀贪官,救黎民,但你们即使杀一万个贪官,抵得上我一道永不加赋的诏书吗?”

由此可见,真正救万民于水火的,不是一两个武侠;真正的武侠,不是黄蓉和郭靖,不是杨过,当然也不是张无忌,而是一个政治清明的法治社会。而在一个社会之中,需要的是行侠仗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武侠精神和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武术精神。

于个人而言,男子汉大丈夫,第一论人品心肠,第二论才干事业,第三论文学武功。武侠精神在今天就是要求我们要关爱弱小,助人为乐,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这才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