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大公国的建立历史
1808年在芬兰战争中,瑞典与俄罗斯交战落败,芬兰被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军队占领,此后芬兰脱离瑞典,成为俄罗斯帝国内的自治大公国,并由沙皇兼任大公直到1917年。
在瑞典与俄国间的芬兰战争期间,芬兰为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军队所占领。被占领的芬兰的四个阶级于1809年3月29日召开了Porvoo国会,该会宣告对亚历山大一世的效忠。接下来的瑞典的反击和Fredrikshamn合约的签订。芬兰从此保持一个在俄罗斯帝国中的自治大公国的地位,直到1917年。在俄罗斯统治下各个时期的芬兰自治程度是不同的。审查制度和政治迫害存在着,尤其是俄罗斯统治的最后二十年间。
由于瑞典的法律(包括古斯塔夫三世于1772年颁布的宪法)仍保持下来,不同俄国平民,芬兰的平民仍保持相对的自由。过去的四议院会议再度召开,持续的补充关于内政的法律。19世纪的芬兰经济逐渐由原先的林业转变为工业,矿业和机械工业为今日芬兰的繁荣奠定基础。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芬兰的农业人口仍保持相对多数。
自从芬兰于16、17世纪被并入瑞典王国以来,瑞典语就成为芬兰在行政和教育上的主流语言。在那之前,除了芬兰语之外,德语、瑞典语、拉丁语都是芬兰的重要语言。芬兰语于19世纪民族主义的浪潮才重回它的优势地位,俄国统治者也致力于将芬兰人自瑞典分离出来,以确保其忠诚。
1835年,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出版,这是一部卡累利亚人(信奉东正教的芬兰人,居住于拉多加湖周边,现今芬兰东部和俄罗斯西北部一带。)传统神话和传说的选集,这部作品激起了后来使芬兰自俄国独立的民族情绪。芬兰民族意识的觉醒是因为说瑞典语的上层阶级刻意的发扬芬兰文化和语言以做为国族建构的手段,也就是塑造出一种包括位居统治者的菁英和被统治的平民在内的所有芬兰人的认同感。
1863年,芬兰语被允许在行政中使用。1892年芬兰语更获得了与瑞典语相等的官方语言地位。在这个世代芬兰语在政府和社会上取得了明确的主宰地位。
因为俄国1905年革命和相应的1905年芬兰大罢工,原先的四议院会议于1906年被单院制的芬兰议会(Eduskunta)取代。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次有普遍投票权和被选举权的选举,也是史上妇女第一次获得完整的被选举权。需有地产或世袭头衔的门槛也被废除。但在地方选举则不然,如同都市的选举,选票的数量取决于纳税额。因此富有的人可能获得不少的选票,穷人可能连投票权都没有。市层级的选举制度于1917年左翼在议会获得多数时改为普选。
-
上一篇: 芬兰十七世纪的历史发展
-
下一篇: 芬兰脱离瑞典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