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中华第一猛将
秦始皇在平定六郡、一统中国的过程中,蒙恬可谓是其不可或缺的顶梁大将。秦朝确立后,也是由于蒙恬的存在,使得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可见其威名。
除了北逐匈奴,蒙恬还率军收复了河套等地,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长城与秦道,无论是对秦朝还是整个中华,他都功不可没!
可惜一代名将却枉死于小人之手,这是怎么回事?此外,影视剧《神话》中的蒙毅将军是否真有其人?他与蒙恬又有何关系?传说是蒙恬创造了毛笔,这是真的吗?
丰功伟绩,名垂青史
1.一统江山的顶梁
“蒙氏秦将,内史忠贤。长城首筑,万里安边。”此句出于《史记》,是史太公司马迁对秦将蒙恬的赞叹。这位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的大将,以其忠勇与才略,一次又一次为大秦书写了辉煌。
蒙恬(?—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齐国,山东省蒙阴县人,故里在蒙阴县城。他是秦始皇时期的着名将领。
蒙恬出身于武将之家,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他幼有宏志,希望长大后能够征战沙场,像自己的祖辈那样为国拼杀。他天资聪颖,武艺高强,酷爱研习兵法与刑狱法,长大后还曾担任过审理狱讼的文书。
公元前221年,蒙恬因家庭关系获封秦国将领,遂跟随大将王贲率军南下攻齐,秦军一路长驱直入,所向披靡,很快攻占了齐国的都城临淄。
由于蒙恬表现突出,战功卓着,于众多武将中脱颖而出,被秦始皇封为内史,成为秦始皇的得力战将。公元前前248年,蒙恬率领秦军勇猛作战,分别攻取韩、赵、魏三国,为秦国一统江山立下了不朽的战功。
2.威震匈奴千里
秦始皇横扫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却仍受到北疆匈奴的频频骚扰。
早在中原混战之时,匈奴就乘机进犯黄河,还占领了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秦都咸阳也在他们的窥视之中。秦始皇为此患所扰,于公元前215年,任命蒙恬为将军,率领三十万大军抵抗匈奴。
时值秦朝初立,国内的战火刚刚平熄,官兵百姓还未及喘息,北部边境却又传战书。匈奴军队肆意屠杀秦境百姓,抢劫牲畜财物,边境人民生活艰难,不得安定。
长期的征战早已令兵士厌烦,百姓也饱受其苦,况且匈奴民族向来善于骑射,强悍无比,蒙恬将军面临的将是一场苦战。
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兵将的士气?怎样才能打赢骑射精湛的游牧敌兵?蒙恬将军一边苦苦思索,一边率兵赶赴边关。敌兵虽然凶猛,但毕竟是游牧民族,虽擅长野战,却作战分散。
尽管秦朝此时处于百废待兴时期,兵马的数量不及汉朝时那般庞大,可秦军在蒙恬将军的指挥下,兵阵严整,布局有方。
《史记》中这样记载:“秦以战车开路,箭矢如蝗,步骑大军随后掩杀,匈奴大溃。”显然秦军采用的是步骑和战车相结合的进攻方式。这种战术相较于靠勇力猛攻的匈奴骑兵来讲,当然先进一些。
不过,秦军多为步兵,这种兵阵不如匈奴的骑兵灵活机动,当匈奴采取从四方包围袭击的战术时,秦军便会处于劣势,不易反击。这时就体现了武器的重要作用。
秦军使用的主要武器是弩,弩当时是中原人特有的武器。秦军将各式弩箭装载于战车上,瞬时齐发,密集的弩箭如雨般覆盖下来,即使对方骑兵从侧翼袭击,想靠速度取胜,也难以得逞。
不管怎么说,蒙恬毕竟是身经百战的将军。青年时代,他曾长年驻守于北方边境,对匈奴的战法十分了解,加上他本人颇有勇气,敢于直冲,并且富有野战经验,因而此战成为了他人生的巅峰之作。
通过对敌情的侦察与分析,蒙恬迅速制定了作战计划,第一次交战就给了匈奴有力的回击,使其四散溃逃。公元前214年春,蒙恬率军与匈奴在黄河以北进行数战,重创了匈奴主力部队,最终彻底打败匈奴,迫其向北逃窜七百多余里。
他不负众望,一举收归河套等地区,又渡过黄河,将百姓迁至阳山以充实边县。此战后,蒙恬这个名字令匈奴闻风丧胆。贾谊也曾评说此战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正是对蒙恬战功的由衷称赞。
后来,为巩固边陲,彻底御敌于国门之外,蒙恬受秦始皇之命修筑西起陇西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长城,把原来燕、赵、秦三国的长城连为一体。
据史载,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有力地遏制了匈奴的南进,也给中华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
此外,秦始皇为了方便其巡游天下,又派蒙恬集合兵匠,自九原郡(今内蒙包头市西南)到甘泉宫修建直道,这就是着名的秦道。它截断山脉,填塞深谷,全长一千八百里,只是不知因何并未竣工。
秦道的开通,不仅改善了九原的交通条件,还加强了北方各地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各族人民的融合,对军队的调动与物资的运输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一门三将,三代事秦
1.生自将军世家
蒙恬出身于武将世家,先祖是齐国人,但是其祖父蒙骜和其父蒙武都是秦国的将军。蒙氏家族为秦统一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战国时,蒙恬的祖父蒙骜投靠秦昭王,并通过多次征战累官至“上卿”。公元前248年,蒙骜领兵攻打韩国,相继占领成皋、荥阳等地,并设置为三川郡。
公元前244年,他再次攻韩,此次一举占领了韩国13座城池。公元前247年,蒙骜率军攻打赵国,占领太原。公元前246年,平定原为赵国的晋阳后,又攻打赵国新城等地,并夺取了37座城池,设为太原郡。
公元前246年,在攻打魏国时,由于遭到信陵君无忌率领的魏、韩、赵、楚、卫五国联军的抗击,蒙骜战败。
不过,公元前242年,信陵君去世后,蒙骜趁机攻打魏国,占领长平、山阳等地,共夺取20座城池,设为东郡,挽回了战败的面子。
其父蒙武也在秦国为将,曾任秦内史。蒙武亦屡立战功,《史记》中这样记载:“始皇二十三年,蒙骜子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虏楚王。”
2.《神话》中的蒙毅将军
随着影视剧作品《神话》的热播,剧中的人物蒙毅将军可谓是家喻户晓。事实上,史上确有其真人,他就是大将蒙恬的弟弟。
“蒙恬弟蒙毅,亦深得始皇信任”,“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当时,蒙毅主要为内谋,蒙恬则担任外事。蒙氏兄弟二人一文一武,有勇有谋,深得秦始皇的尊宠与信赖。
蒙毅为人公正耿直。早先,中车府令赵高触犯了秦律,蒙毅受命审判,他按秦国条律公正执法,这得罪了赵高,赵高遂对蒙氏兄弟十分记恨。
果然,在秦二世胡亥即位后,赵高便偷偷向胡亥诽谤蒙毅,谎称其曾在始皇面前非议胡亥,胡亥于是大怒,将蒙毅囚禁起来,还要诛杀蒙恬。蒙氏兄弟最终被小人之言所陷害。
3.三代尽忠,至死感恩
蒙氏一门三忠,三代事秦,并且立下无数战功,这在中国历史上实不多见。
据《史记?蒙恬列传》记载,蒙恬在临终前曾说:“吾先人及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虽囚,其势足以背叛,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主也。”
此一句足见其侠肝义胆与对秦国至死不渝的忠诚!从将军世家走出的蒙恬,自幼就将家族命运与秦国联系在一起,他身上沉积着三代人对秦国的赤诚与感情,这也许可以解释为蒙恬何宁死也不选择背叛秦朝的原因。
千笔难书其冤
1.英雄忠义,含恨自尽
“春草离离墓道侵,千年塞下此冤沉。生前造就千枝笔,难写孤臣一片心。”此诗乃清人阎秉庚所题,它真实地道出了一代名将令人叹惋的结局。
蒙恬将军一生忠于秦国,终生为秦朝的统一大业血战沙场,可叹如此英雄却枉死于小人之手!
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在游会稽的途中患病,他派身边的蒙毅去祭祀山川祈福。不久,秦始皇病死在沙丘,死讯被封锁。中车府令赵高此时正得宠于公子胡亥,于是就同丞相李斯暗中谋划政变,立胡亥为新君。
由于蒙毅曾得罪过赵高,胡亥即位后,赵高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自杀,蒙恬对圣旨有疑,便请求复诉。使者把蒙恬交给了官吏。胡亥派李斯等人来代替蒙恬掌兵,并将蒙恬囚禁于阳周。
胡亥杀死扶苏后,便想释放蒙恬。赵高因惧怕蒙氏兄弟再次贵宠用事,对己不利,便散布谣言,谎说在立太子的问题上,蒙毅曾在始皇面前毁谤胡亥,胡亥于是又囚禁了蒙毅。
子婴力谏,认为不可诛杀蒙氏兄弟。胡亥盛怒之下执意要杀蒙毅,还派人前往阳周去杀蒙恬。
使者对蒙恬说:“你罪过太多,况且蒙毅当死,连坐于你。”蒙恬辩解说:“自我先人直到子孙,为秦国出生入死已有三代。我统领着三十万大军,虽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势力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应守义而死。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敢辱没先人的教诲,不敢忘记先主的恩情。”使者说:“我只是受诏来处死你,不敢把将军的话传报皇上。”
蒙恬喟然长叹道:“我怎么得罪了上天?竟无罪而被处死?”沉默良久又说:“我的罪过本该受死啦,起临洮,到辽东筑长城,挖沟渠一万余里,这其间不可能没挖断地脉,这便是我的罪过呀!”遂饮毒酒自杀。
2.冤情似海,众将悲愤
蒙恬之死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一代名将,殒身于捏造之罪,其冤情之大,令唐太宗都无不叹惋地说:“朕观最冤的是蒙恬”。
蒙恬的忠义最终让他选择了冤死,他在临终宁可将罪过归咎于自己挖断了地脉,也不肯反抗他效力一生的国家,其遗言更让后人看到了他大忠大勇的真性情!
蒙恬含恨冤死后,部下将士悲愤万分,将其遗体葬于陕西省绥德城西大理河畔,数千万将士用战袍兜土成墓,状似山丘。传说,蒙恬的部署官兵,因感怀将军恩德,悲愤将军枉死,遂一个个自尽于将军倒下的地方,鲜血竟染红了刻有将军遗言的石碑。
造笔造筝之说
1.猎兔取毛制笔
传说是蒙恬将军创造了毛笔,历史上对此也有相关的记载,还有一些关于他造笔的传说故事。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在外地征战。他需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秦王。那时,人们普遍用竹签写字,可竹签蘸了墨没写几下又要蘸,很不方便。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顿生灵感。
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试着用兔毛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试了几次,效果还是不行,于是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坑里。
有一天,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捡起来后,却发现湿漉漉的兔毛变得更白了。他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兔毛竟变得非常柔顺,写起字来流畅无比。
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兔毛的油脂经碱性水的浸泡而被中和掉了,因此变得柔顺起来,这便是蒙恬创造毛笔的传说。
2.狐、狼报恩之传说
传说,一次蒙恬将军出外围猎,经过古庙时,一只狐狸和一只黄鼠狼突然从中窜出。蒙恬刚要张弓射猎,只见狐狸和黄鼠狼已伏地作揖,似在求饶,眼角甚至滴下泪来。蒙恬见状,顿生恻隐之心,便将它们放生了。
没过几天,蒙恬忽接到始皇遗诏,要赐他自尽。蒙恬虽然心知是奸佞欲陷害自己,假传遗诏,但心中仍为秦氏江山不稳而悲痛。
沉思中迷糊入梦,只见两少女跪拜于他前面,自称是前日被他放生的狐、狼。她们知道将军受奸人陷害,更明白将军忠义,必然会以死报国。
她俩深感将军活命之恩,却恨自己无力救助将军,遂一同撞壁而亡。蒙恬救之未及,忽然惊醒,果然看见地上有一狐一狼两具尸体。蒙恬将军不禁潸然泪下。
得知扶苏已死,又感慨梦中情景,蒙恬毅然决定以死报君。但他仍然惦念秦室江山,欲书忠谏一封,警示秦二世。可身边并无纸笔,只有已死的狐、狼,他深深地叹惋,不由自主地顺手抚摸狐、狼周身,竟觉狐尾狼毫柔而坚韧。
蒙恬内心一动,便分别揪下一撮狐尾狼毫,束于木杆,蘸其唾液,随意画于地上,竟显出痕迹来。他当即撕下袍袖,咬破手指,以热血为墨,奋笔写书。
蒙恬死后,其部下将士发现了他临终所造之笔。从此,毛笔的制作和使用逐渐流传于全国。
3.历史记载
历史上也有蒙恬造笔一说的相关记载。蒙恬率军伐楚时,曾南下到中山地区,他发现那里的兔毛很柔顺,就用来制笔,毛笔也随之而现世。
湖北云梦秦墓中出土的三支竹杆毛笔,笔管由竹制成,并在其前端凿孔,将笔头插在孔中,另做一支与笔管等长的竹管做笔套,将毛笔置于笔套之中,再用胶粘牢。
笔套中间镂有8.5厘米长的长方孔槽,竹筒涂以黑漆,并绘有红色线条,与现在的笔及其制法已经很接近,显然这种笔比早有的楚国笔要先进些。
在一些古籍中都提到过蒙恬制造毛笔一事,如“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崔豹《古今注》)。《太平御览》引《博物志》中也载道:“蒙恬造笔。”
还有传说称蒙恬曾在善琏村取羊毫制笔,因而在当地被人们奉为笔祖。也有说蒙恬的夫人卜香莲通晓制笔之术,被供为“笔娘娘”。
蒙恬与夫人将制笔技艺传授给村民,当地笔工还特别建造了蒙公祠来纪念他们。每逢蒙恬和卜香莲的生日,村民们都会举行盛大的敬神庙会以示尊敬。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这样解释“笔”字:“秦谓之笔,楚谓之聿,吴谓之律,燕谓之弗。”先秦书籍中没有“笔”字,而“聿”字早在商代就出现了,由此可知笔在先秦时代就有了,秦始皇只是统一了笔的名称。
现已出土的文物也证明,远在蒙恬造笔之前,毛笔就诞生了。因此,蒙恬虽然不能获得毛笔的专利权,但他制造的毛笔精于前人,对毛笔的改革是有贡献的。
清代的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的“造笔不始蒙恬”条中写道:“笔不始于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于前人,遂独擅其名耳。”这样评论“蒙恬造笔”一说是比较恰当的。
4.造筝传说
历史上,民间还流传有“蒙恬造筝”的说法。汉代应劭着《风俗通》记载:“仅按《礼乐记》,(筝)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后人根据这段文字,又有如下说法:“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为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以木,唐以后加十三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