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渠有什么特点
白起渠俗称长渠,又叫做武镇百里长渠、三道河长渠、荩忱渠,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是战国时期修建的军事水利工程。
白起渠比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还要早23年,“华夏第一渠”白起渠还是湖北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长藤结瓜独具特色
与一般沟渠不同的是,长渠流经之处,沿线还串起了大量的水库和堰塘。以长渠鲤鱼桥水库为例,水库与长渠以沟渠相连,中间安有闸门。水库平时收集雨水,每年由长渠补充水源3—4次,确保水库可灌溉2.5万亩。如果说长渠是一条藤,沿渠与之串通的水库、堰塘,就是一个个“瓜”。这些“瓜”包括10座中小型水库,2671口堰塘。长“藤”结“瓜”的灵感也来自古人的经验。
《大元一统志》载有“长渠起水门四十六,通旧陂四十有九”,即指长渠灌区有49口堰塘与渠道相通,常年蓄水,忙时灌田。千万别小看了这些“瓜”的作用,在非灌溉季节,拦河坝使河水入渠,渠水入库、塘,农田需水时,随时输水灌溉。做到常流水、地表水全面运用,常年蓄水,不让水源白白流走浪费,扩大了水源。在灌溉季节,长渠供水给库、塘,多者三四次,少者一二次,库、塘循环蓄水,提高了库、塘的利用率。
这样一来,整体工程实现了以多补少、以大补小、互通有无,平衡水量,充分发挥了工程的最大潜力。正是沿渠水库、堰塘的有效利用,大大增加了长渠的辐射范围,使长渠的灌溉面积扩大了近10万亩。
层层提水直流地头
沿长渠一路下行,两边全是茂盛的庄稼。在沿渠多数地方,由于巧妙地运用了节制闸和分时轮灌,渠水不仅可直接引到田边,还有效避免了浪费。在宜城市朱市镇路边,渠水水位比稻田要低出近2米,如何提水浇田?这个问题,古人早就已经解决了。很多史料都有记载,古时长渠有几十个“水门”,层层“把关”,需水时就近抬高水位,直接灌溉。这一技术,到现今已运用得炉火纯青。
长渠重修后,内设了4个大型节制闸,顺流而下,将灌区分为4段,关闭闸门即可抬高水位,就近供水。更让人叫绝的,是源自古时的“分时轮灌”技术。以9天(216个小时)为一轮,以各节制闸控制区域划分范围,分时轮灌。自上而下,一段节制闸以上供水48小时,二段节制闸以上56小时,三段节制闸以上50小时,四段节制闸以上54小时。为解决突出矛盾,还留有8个小时机动供水时间,供水时沿线有专人负责管理。由于各段限时供水,极少发生浪费。
养育宜城二千年
“武安南伐勒齐兵,疏凿功将夏禹并。谁谓长渠千载后,蛮流犹入在宜城。”唐代胡曾的这首《咏长渠》,在宜城市童叟皆知,讲的就是长渠历经沧桑岁月,默默养育着一方百姓。宜城市郑集镇皇城村,是一个安宁的乡村。因为有了这条渠,这个村没有遭过旱,从没为缺水发过愁。百里长渠灌范围包括宜城、南漳6个乡镇及4个农场,面积达978.28平方公里,总人口达33.74万人。其中绝大部分位于宜城。
宜城境内的长渠灌溉面积为30.3万亩,占全市农田面积的一半。因为长渠的作用,宜城自古被称为“天下膏腴”之地,解放初就出现了全国有名的“吨粮田”。
-
上一篇: 田字格的名称和结构
-
下一篇: 神龙政变为什么能轻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