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土与幽冥地府的关系
在所有有关后土的记载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山海经》的记载。根据这一记载,“后土”掌管的是死者的世界。
山海经的原始版本应是周朝官府所收藏的地理档案。早在1929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茅盾以“玄殊”为笔名写作《中国神话研究ABC》,即曾以《山海经》的内容与《楚辞》互相对证,发现到在春秋时代。
根据《楚辞》的《招魂》一篇,后土是主治地下幽都之神。《山海经》的《海内经》:北海以内,有山,名叫幽都的山。黑水发源。其上有玄鸟、玄蛇、玄虎、玄豹、玄狐蓬尾。有大玄山,有玄丘民(郭注:说上人物都一样),有大幽国,有一种赤腿的民众(郭注:膝盖以下全部红色)。
茅盾以为这里所说“幽都”之内,凡物皆黑,颇与希腊神话中说的冥国内阴惨无光相仿。原始人对于死后世界的观念大都是惨厉的。但《山海经》的“幽都”神话并不完全。茅盾还是要引用王逸注《招魂》的内容,才能说明后土是幽都之王:
“魂魄回来吧,不要下到幽冥王国(王逸注:地下阴间,所以说幽都。)。那里有扭成九曲的土伯(王逸注:土伯,后土的侯伯。约,弯曲的。),它头上长着尖角锐如刀凿(王逸注:对地下有土伯执卫门,本人九折,有角,主遇害人的。锋利,利貌)。脊背肥厚拇指沾血(敦,厚的;肱,背的;拇指,手拇指的。),追起人来飞奔如梭(駓駓,走貌)。还有三只眼睛的虎头怪,身体像牛一样壮硕。这些怪物都喜欢吃人,回来吧。恐怕自己要遭受灾祸。”
《楚辞》的王逸是后汉顺帝时代的人。茅盾是以王逸的注解为实而下了定论。由这一注解看《楚辞》作者对后土的印象,人们至少可以了解这是当时在长江两域的中国南方对不可测的甚至时而对敌的北方,加诸其神话人物的印象。
所以《楚辞》这种把后土说成幽王的传说,一面对应了《山海经》的记载,又与《礼记》、《左传》所载的社神形象有相异之处。这就影响了后来人们在南北文化交流后,对后土的看法会出现以为神明兼俱土地之神与幽冥之神的性质。
茅盾在论述中的结论以为:“参目虎首,其身若牛”的土伯便是幽都的守卫者,仿佛等于北欧神话中守卫地狱门的狞狗加尔姆。中国大概也有极完备的冥土神话,可是现代只存留上述的二断片。
后人只能知晓幽都门口的守卫者土伯,弯着九曲的身体,摇晃一对利角,参目虎首,张开了满涂人血的手指赶逐人。幽都之内有什么,后土是怎样一个状貌,原来大概一定有,可是现代全都逸失了。
后代的书籍讲到冥土的故事极多,然而大抵掺入了佛教思想、印度神话,已不是中国民族神话的原样。佛教在中国的兴盛,恐怕是中国本有的冥土神话绝灭无存的最大原因。”
从历代以来,民间对后土的祭祀,尤其华南一带坟边普遍拜祭后土,可从中得知其幽冥之神的原型,在民间并未完全消逝。它恰是“礼失求诸野”般地继续流传成为墓葬文化的一部份。
由于古人认为天阳地阴,加上《楚辞》的流传,因此又有后土神主掌幽都的说法;这种说法也因此不易消失。
既然东汉王逸《楚辞》注:“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因此,早在唐宋以来,古人常在建墓、上坟或举行丧礼时,也已把祀后土神相沿成俗。
明《道藏》的《儒门崇理折衷堪与完孝录》卷八《祠后土》说:“按古礼,无所谓后土氏者,惟唐《开元礼》有之。温公《书仪本》《开元礼》《家礼》本书仪,丧礼开茔域,乃窆与墓祭俱祀后土。”
又说《家礼》曰:“祀以后土恐其潜窃也”,它也说“择远亲或宾客一人吉服冠素告后土氏。”可见这也是儒家推行“天地父母”教义的结果。
-
上一篇: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内容简介
-
下一篇: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作品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