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  历史文化

唐朝音乐的代表类型和作品

编辑:古诗文网发布时间:2022-07-25

隋唐两代,政权统一,特别是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兴旺,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不断吸收他方文化,加上魏晋以来已经孕育着的各族音乐文化融合打基础,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燕乐"。

隋、唐时期的七步乐、九部乐就属于燕乐。它们分别是各族以及部分外国的民间音乐,主要有清商乐(汉族)、西凉(今甘肃)乐、高昌(今吐鲁番)乐、龟兹(今库车)乐、康国(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乐、安国(今乌兹别克布哈拉)乐、天竺(今印度)乐、高丽(今朝鲜)乐等。其中龟兹乐、西凉乐更为重要。燕乐还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演奏,根据白居易的《立部伎》诗,坐部伎的演奏员水平高于立部伎。

清商乐

清商乐又称清商曲,隋唐时简称清乐。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兴起并在当时音乐生活中占居主导地位的一种传统音乐。它是晋室南迁之后,旧有的相和歌和由南方地区民歌发展起来的“吴声”、“西曲”相结合的产物,是相和歌的直接继续和发展。

西凉乐

出自西凉的乐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西凉乐”指具有西凉地域风格的乐舞。狭义的《西凉乐》指具有隋唐部伎乐舞中的《西凉伎》。

龟兹乐

龟兹乐是古龟兹的音乐。龟兹乐是隋唐胡乐的代表,其中使用的印度乐调理论,成为二十八调体系形成的基础。

龟兹音乐舞蹈对唐代也有重要影响。唐朝设乐工196人,《新唐书》记载“分四部:一、龟兹部,二、大鼓部,三、胡部,四、军乐部。龟兹部,有羯鼓、揩鼓、腰鼓、鸡娄鼓、短笛、大小觱篥、拍板,皆八;长短箫、横笛、方响、大铜钹、贝,皆四。凡工八十八人,分四列,属舞筵四隅,以合节鼓。大鼓部,以四为列,凡二十四,居龟兹部前”。

根据历史学家向达考证,龟兹琵琶七调起源于印度北宗音乐。龟兹乐娑陀力(宫声)来自印度北宗音乐的Shadja,般赡调(羽声)来自印度北宗音乐的Panchama调。龟兹音乐传入中国后,在唐代演变成为唐代佛曲。

《霓裳羽衣舞》

风靡一时的唐代歌舞霓裳羽衣舞大曲是燕乐中独树一帜的奇葩。它继承了相和大曲的传统,融会了九部乐中各族音乐的精华,形成了散序——中序或拍序——破或舞遍的结构形式。见于《教坊录》著录的唐大曲曲名共有46个,其中《霓裳羽衣舞》以其为著名的皇帝音乐家唐玄宗所作,又兼有清雅的法曲风格,为世所称道。著名诗人白居易写有描绘该大曲演出过程的生动诗篇《霓裳羽衣舞歌》。

《功成庆善乐》

又名《九功舞》、《庆善乐》,是唐代最著名的文舞,作者唐太宗。

唐太宗诞生于庆善宫,贞观六年(公元631年),太宗回到庆善宫,在渭水之滨宴请群臣,并赏赐乡亲邻里。想起从前的点点滴滴,太宗不由得感慨万千,遂赋诗十韵,命乐师配上管弦之乐,制成《功成庆善乐》

《秦王破阵乐》

《秦王破阵乐》即《秦王破阵舞》,又名《七德舞》,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最初乃唐初的军歌,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打败了叛军刘武周,巩固了刚建立的唐政权。于是,他的将士们遂以旧曲填入新词,为李世民唱赞歌:"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

李世民登基后,亲自把这首乐曲编成了舞蹈,再经过宫廷艺术家的加工、整理,成了一个庞大的、富丽堂皇的大型乐舞。在原有的曲调中揉进了龟兹的音调,婉转而动听,高昂而且极富号召力。同时有大型的宫廷乐队伴奏,大鼓震天响,传声上百里,气势雄浑,感天动地。

这个歌舞使百官看了都激动不已,兴奋异常。现在在表演这个舞蹈的时候,连外国的宾客都禁不住跟着手舞足蹈。中华民族鼎盛时期的象征,果然气势不凡。

《上元乐》

《上元乐》又名《上元舞》,唐代最著名的雅乐(古代指帝王朝贺、祭祀天地等大典所用的音乐),作者唐高宗。

古代每逢重要节日或重要事情发生,都要祭祀天地、先祖,并演奏舞曲。由于《庆善乐》音调过于柔和,没有杀气,起不到降神驱邪的效果,《破阵乐》虽然杀气重,但其韵律又不适合雅乐的要求。因此唐高宗专门制作了这首《上元乐》为帝王朝驾、祭祀天地时的专用舞曲。

舞者百八十人,每人穿着画有五彩云朵的衣裳,象征天地正气。共有《上元》、《二仪》、《三才》、《四时》、《五行》、《六律》、《七政》、《八风》、《九宫》、《十洲》、《得一》、《庆云》篇章,乐曲凝练威严,舞蹈缓慢庄重,每次重大的祭祀活动都奏这首舞曲。今已失传。

《大定乐》

又名《一戎大定乐》,作者唐高宗。

在发兵征讨高丽前夕,军队在洛城门外开阔处练兵,唐高帝登上洛阳城门观望,看到将士们精神抖擞,威武雄壮,队伍的阵型千变万化,气势恢宏,唐高宗很感动,便命乐师按演习阵型做《一戎大定乐》。

舞者百四十人,身披五彩甲,持槊而舞,并齐声高呼“八弦同轨乐。”象征平定高丽后天下也随之大定。今已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