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皇宫供养了很多西方传教士
清朝从清世祖顺治皇帝开始,就在宫廷里供养、任用了很多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如单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就有将近80位传教士在宫廷中。由此在宫中形成了一个由西洋传教士组成的群体。这一群体除了人数不少以外,还长时间的在宫廷中“效力”,甚至担任了很多重要的官职。那么,为什么清朝皇宫中供养了很多传教士,他们又都是做什么的呢?
一般来说,西方传教士在清朝宫廷中从事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大的方面: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意大利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
一、军事上铸造大炮
实际上在明朝末年的时候,就有许多西方的传教士来到了中国,例如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人。虽然他们东来的目的是为了传教,但为了获得明朝统治者的接纳,他们也展示和传播西方的一些技术,在这些技术之中,火炮的铸造技术是最受朝野士大夫关注的。这是因为明朝末年的时候,明军在东北与强势崛起的清朝(后金)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先进武器自然备受重视。
为了挽救战争的颓势,明朝开始任用传教士来铸造大炮。如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的时候,朝廷就令从澳门送往北京四名有铸炮经验的传教士和四门西洋炮。崇祯十六年(1643年)的时候,传教士汤若望又写出了《火攻挈要》这部介绍铸炮原理的书。
传教士们所铸造出来的大炮,在明朝和清朝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是在宁远之战中被明军所使用的西洋炮所击败。
上图_《火攻挈要》,中国明末系统总结火器技术的著作,汤若望(授)
清朝在与明朝的战争中,明军使用的西洋炮给清军带来了巨大打击。随着战争不断的深入,清朝陆续缴获了一些西洋炮,如在大凌河之战中获取了三千五百门各种规格的大炮,在松锦之战中又获得了三千门左右的大炮,在这些缴获的基础上,清朝建立起了自己的炮兵队伍。因此等到进关后,清朝出于军事的考虑,如康熙征讨准噶尔部时也大量使用了西洋炮,仍是非常重视西样炮的铸造。所以,有相当一部分的传教士为清朝从事西样炮的铸造工作。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铸造武成永固大将军炮,该炮重达3600斤,炮身长三米,仅是炮弹就重至十公斤。南怀仁除了直接铸造西洋炮外,他还将西洋炮铸造技术的原理写成了一本书,书名为《神武图说》,并且比较有意思的是,南怀仁为了方便中国工匠仿造学习,还在这本书里面附了很多的图,以方便其理解。
上图_清朝官员利用比较先进的古代,勘探天文学
二、天文学和数学
钦天监在古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官衙,它的职能是观察天文并制定历法。清代的时候,有大量的西洋传教士在钦天监中同满洲官员、汉族士大夫一同工作。后来甚至发展到有很多西方的传教士在钦天监中担任监正或监副,并最终产生了由西洋传教士掌管钦天监的传统。
清朝初年的时候,传教士汤若望进呈《西洋新法历书》,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准许颁行全国,改名为《时宪历》。顺治皇帝即位后,令汤若望担任钦天监监正,负责天文观测和修订历法的工作。
上图_汤若望(1592年—1666年),字道未,神圣罗马帝国科隆(今德国科隆)人
汤若望死后,来自比利时的传教士南怀仁因为为康熙皇帝讲解西方天文学和数学知识而备受康熙皇帝赏识和信任,继任钦天监监正。南怀仁后,意大利教士闵明我又继任监正,修订了《康熙永年历法》。
德国教士戴进贤也曾担任监正,康熙对其赞赏有加,夸他“历法学问甚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戴进贤在乾隆时候,还曾向清朝朝廷介绍了西方天文学家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
上图_南怀仁(1623年10月9日—1688年1月28日,享年66岁),字敦伯,又字勋卿,比利时籍清代天文学家、科学家,拉丁人
清朝时来中国的传教士们多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而康熙皇帝本人对数学也有着很大的兴趣。所以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的时候,康熙下旨给大学士明珠等人,令他们差人到澳门去找精通历法算术的西洋传教士,精通数学的葡萄牙教士安多就此被选中进入了北京的宫廷。
安多进入北京后,除了协助南怀仁在钦天监的工作外,实际上还充当了康熙皇帝的私人数学教师。安多给康熙皇帝讲解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并且还教授了康熙方程、代数方面的知识。等到后来安多生重病时,康熙倍多关照,在其病逝后,还专门批示说:“安多自西洋到来后,诚心效力于天文历法之事,兹闻已故,联心殊觉侧然。”
三、绘画与钟表
正如前文所说,西洋传教士为了取悦于清朝皇帝而达到允许其传教的目的,所能凭借的往往是他们掌握的某项或多项技能,而绘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中国古代士大夫及帝王多醉心于绘画和书法艺术,书法艺术对于西洋传教士来说非短时间内就能掌握的,而他们掌握的西洋绘画方法和技巧则引起了清朝统治者的兴趣。
在清朝宫廷中,从事绘画领域的传教士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来自意大利的郎世宁。郎世宁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来到中国,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尤其在乾隆朝得到了皇帝极大的青睐。
上图_清郎世宁圆明园铜版画
雍正时期,郎世宁就曾奉皇帝的命令和要求,绘制出多幅作品,如雍正三年(1725年),奉旨画《瑞谷图》,后又奉旨在圆明园的建筑上进行绘画。乾隆即位后,郎世宁进入了他事业的黄金期。
除了继续从事圆明园的绘画工作外,乾隆四年(1739年)皇帝举行军队大阅时,郎世宁画出了著名的《乾隆皇帝大阅图》。郎世宁病逝后,乾隆念其为清廷“效力”多年,除了赐给丧葬银以外,还为其举办了隆重的葬礼,以示恩宠。
上图_清铜镀金雉鸡山石骑士牵马表
清朝的宫廷及达官显贵们对西洋钟表很是喜爱。最初清宫中收藏的西洋钟表多是传教士作为礼品进贡而来。后来清廷在内务府造办处下专门设制钟作坊。康熙曾下旨给广东的地方官员,让他们仔细寻找掌握钟表制作等西洋技艺的传教士,如果寻到此等“有技艺之人”,则要立马“差人伴送入京进宫”。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天主教使臣来华,其使者团中专门就有一“做自鸣钟时辰表者”。雍正年间,法国传教士沙如玉擅长制作钟表,故备受雍正皇帝恩宠。乾隆时沙如玉也曾多次接旨奉命制作钟表,如清宫档案中就有乾隆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着西洋人沙如玉想法做钟,先画样呈览,准时再做,钦此”的记载。
沙如玉除了制作钟表外,还负责对皇宫中收藏的为数众多的钟表进行维修。如清宫档案乾隆五年十月就记载道:“西洋木六角时乐钟、洋漆高架表一座,传:将此钟交沙如玉粘补收拾好,记此。”由此可见,因为宫廷对西洋钟表的喜爱,使得很多传教士专门在宫中从事钟表维修与制作的工作。
上图_《山海舆地图》,又名《坤舆万国全图》,1584年由利玛窦制作并印行,图为欧洲部分
综上所述,从明朝末年就有很多西方的传教士来到中国,虽然他们来华的真实目的是为了传教,但是为了先获取统治者支持,他们也把一些西方的技艺知识传播到了中国。
尤其是清朝统治时期,宫中聚集了很多西方的传教士,并且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担任了一定的官职,从事着铸炮、天文数学知识的传播以及为了满足皇帝需要而进行的绘画和钟表维修工作。
-
上一篇: 飞机最高级违禁品鲱鱼罐头有多臭
-
下一篇: 武则天弑杀孙女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