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怎么丢的汉中
魏伐蜀之战是谁定下的战略?是司马昭,不是钟会。钟会只是其中的一路,他想取代刘禅,做益州之主,这一点出兵之前司马昭就明白了。
战略是司马昭定下的,但进入汉中后的实际战况却并没有如其预想的那样。诸葛绪智谋不及姜维,丢失了本已占领的阴平关口,最终成就了邓艾的偷渡阴平。
诸葛亮病逝之后,杨仪因私杀了魏延,最终也得到了应有的报应。姜维继承了诸葛亮当年的责任,成了蜀汉的守护神。
虽然姜维在政治上难敌刘禅的宠信宦官黄皓,但在军事上却成了蜀汉大将军,实际掌权者,他对刘禅的建议,刘禅基本都是照准的。
上天是公平的,前者给诸葛亮配了个司马懿,后者又给姜维配了个邓艾,事实上,若论谋略,前者都在后者之上。姜维段谷之败,是因为时任镇西大将军的胡济没有与其到上邽会合,否则两路蜀军合击,邓艾即便不死也会大伤元气。
大将军维议,以为汉中错守诸围,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退据汉、乐二城,积谷坚壁,听敌入平,且重关镇守以御之。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悬粮,自然疲退,此殄敌之术也。——《华阳国志》
姜维的战略很明显,诱敌深入,坚壁清野,迫敌自退,然后出兵追击敌人。他的战略很好,可惜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实际的战况并不会如原定战略那样发展。
钟会的大军很快就攻入了汉中,来到了剑阁。剑阁易守难攻,姜维只能与张翼等采取守势,这是当年魏延镇守汉中是的策略:御敌于国门外。
当然,有一点姜维判断的很对,钟会大军战线过长,粮草补给跟不上。甚至钟会都准备要退兵了,但姜维的老对手邓艾偏偏很轴。
邓艾带着五千兵力,成功的偷渡阴平,迫降涪城,击杀诸葛瞻,在成都城下劝降了刘禅。
姜维的战略看上去是不是很渣?有没有与隔壁村的那个“非暴力不合作”的精髓有点类似?目的都是等敌方无利可图、耗不起的时候自己退兵。
事实上,姜维在汉中防御上,有三个非常错误的战略评估:
第一,忽略了魏、蜀双方的政治
姜维为何会在沓中镇守汉中呢?一者是诱敌入汉中的策略,二者是由于黄皓的排挤。刘禅宠信黄皓,姜维在成都的话语权甚至不如黄皓这个宦官大。
黄皓滥用私人奸佞,刘禅却始终对其放纵。蜀汉的高层都已经如此腐败,中低层呢?肯定更腐败了。无论是汉乐二城的失守,还是涪城守将的投降,都足以证明蜀汉政治的腐败,不能上下一心。
魏国却全然不同,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氏成了魏国的实际掌权者。此时司马氏掌权的魏国,政治清明堪比曹操掌权时期的东汉。这是蜀汉、东吴无法相比的。
第二,忽略了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
军事力量的对比也是综合国力的对比。魏国占据了整个北方地区,而蜀国只有蜀、汉,可谓偏安一隅的小国,即便是对比东吴,蜀汉的国力也远远不如。
司马昭伐蜀动用的总兵力多达十八万,而蜀汉此时仅仅只有十万兵力,还有一部分放在了白帝城。
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姜维的请君入瓮与魏延的据敌于国门之外,从战略上来说可谓相差千里。有邓艾陇右一队兵马,姜维无论如何也打不出大纵深来。
第三,内心之中轻视了邓艾
姜维与邓艾在陇右对峙多年,可谓互有胜败,但最终他还是轻视了邓艾这支来自陇右的兵力。
涪城是蜀汉的兴盛之地,同时也是其灭亡之所。刘备入川的时候,就是在涪城与成都的刘璋对峙,最终迫降了刘璋。而今涪城守将却轻易的投降了邓艾,以致有了蜀汉灭国的悲剧。
毫无疑问,这是姜维战略上的失误。不可否认,姜维在战术上有其过人之处,但在战略上却缺乏大局观。
与邓艾交战,被邓艾击败,怎么也算是老对手了,难道对邓艾的性格、用兵没有丝毫了解?魏军即将撤退之际,邓艾选择偷渡阴平,这么轴的战术,恐怕几年前历史也没有第二个人。
姜维是将才,难当帅才大任,但他是忠臣,他一生为蜀汉所做的一切都能表明他的忠心。蜀汉灭亡,错不在姜维,错的是诸葛亮,识人不明,错把将才当帅才用!诸葛亮否定了魏延这个人,姜维否定了魏延镇守汉中的策略,导致了蜀汉亡国的悲剧。
王平才能不及姜维,用魏延的策略同样可以镇守汉中,确保无恙。在镇守汉中策略上,姜维的战略虽然是诸葛亮战略的演变,但他忽略了蜀汉此时的内政与国力!
-
上一篇: 姜维为什么要一计害三贤
-
下一篇: 姜维死前说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