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  历史人物

李继隆生平简介

编辑:古诗文网发布时间:2022-07-25

李继隆(950-1005)处耘长子,以荫补供奉官。善骑射,晓音律,好读《春秋左氏传》,以礼待儒士,多智谋,谦虚谨慎。参与平定后蜀、江南,有军功。李继迁扰边,与田仁朗等率兵击败。从曹彬征幽州,破契丹兵。

雍熙三年(986),迁侍卫马军都虞侯,为沧州都部署。淳化四年(993),以河西行营都部署,破李继迁,擒赵保忠。至道初,任灵、环十州都部署。真宗即位,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解兵权。卒,赠中书令。

李继隆祖籍上党,出生于军人世家:祖父李肇是后唐将领,在与契丹的战斗中阵亡;父亲是智勇双全的北宋开国名将李处耘;弟弟李继和后来也成为镇守西北边防的名将。他还是皇亲国戚——妹妹经赵匡胤撮合嫁给了赵光义,也就是后来的明德皇后。

李继隆善骑射,晓音律,好读书,多智谋,谦虚谨慎。出身名门的他比一般人拥有更多步入仕途的机会,成年后,他因父亲的功劳被荫补为供奉官;但家庭因素也成为他职场路上的拦路虎,李处耘被贬时,他也被除籍。

宋太祖生日时,李继隆与母亲一起入贡,才被官复原职。不过,由于李处耘和赵匡胤的结拜兄长慕容延钊不和,李继隆屡遭压制,初入职场的他只好每天游猎练武,等待机会。

李继隆20多岁时,奉命去蜀地讨伐盗寇。蜀道艰险,母亲吴氏看到儿子将要远征,非常担心,便找来当年丈夫的老部下辅佐他。没想到李继隆一口回绝道:“此次出行,孩儿自有一番成就,不需要这些人,希望您不要担心。”李继隆就此开始了他征战的一生。

不走寻常路的勇将

李继隆有信心拒绝母亲的庇护,是因为他有这个能力。

一次,他和三百名士兵被派到邵州剿灭数千名当地的蛮族,武器只有刀和盾牌。但年轻气盛的李继隆迎着蛮族不断放出的毒箭身先士卒,以伤亡三分之一的代价打败了敌军。战斗中,他的手臂被敌人的毒箭贯穿,危在旦夕,幸亏部下得到解药,才得以救治。李继隆也因为这场战役名扬全军。

名将之所以成为名将,还因为不走寻常路。李继隆在几次战役中都表现的非常出色,宋太祖对他赞赏有加。再加上昔日与李处耘的君臣之情,宋太祖打算重用李继隆,攻打南唐时,赵匡胤对他说:“如果你能平定昇州,我就会厚赏你。”

当时军中的十几个将领都惦记着攻下昇州,好向皇帝邀功领赏,所以当需要回京汇报军情的时候,谁都不愿意去,唯恐失去战功。但李继隆愿意,而且只有他愿意,这一点连宋太祖也没料到。看到李继隆在昇州还没攻下时就回京,太祖非常惊讶。

不过李继隆既没指责同事,也没为自己哭诉,而是说了一番吉利话:金陵破在旦夕,臣在来的路上遇到大风,这正是破城之兆。第二天,捷报传来,太祖对他说:“果然如你所料。”公元976年,李继隆因平南唐之功,被授为庄宅副使。

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率军亲征北汉,李继隆担任四面提举都监,一如既往,“奋以先登,勇常冠军”。攻打太原西城时,敌军投出的石头正好落在他身边,一位随从亲兵当场被击中身亡,但他仍然毫无惧色,从容战斗在第一线,尽显大将风范。

北汉在宋军的打击下终于投降,李继隆为大宋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屡次抗命战果累累

李继隆有在战场身先士卒的勇气、不走寻常路的智谋,更有屡次抗命的气魄。而且他抗的还是天子之命。

在和辽军的一次战斗中,契丹人派出耶律休哥和韩匡嗣带领大军直抵满城。宋军按太宗的部署分为八阵对峙,有人提出这样力量过于分散,应该改为二阵,但大将崔翰犹豫不决,担心违反太宗的命令、不好交待。

身为监军的李继隆当场表示:“计划赶不上变化,总有事先想不到的地方,如果因为违背命令而获罪,我一个人兜着!”有了李继隆拍胸脯,宋军大胆做出了违背太宗意图的正确变阵,大战过后辽军惨败。李继隆随后调任迁宫苑使、领妫州刺史,护三交屯兵。

公元986年,宋太宗发动第二次幽州战役,遭遇惨败,各路人马伤亡惨重。但李继隆的部队“军成列,虏不敢击”,有秩序的撤到了宋境,在定州驻扎。后来辽军反击全线展开。宋军刘廷让领兵数万迎战,时任沧州都部署的李继隆率一万精兵援助。虽然顽强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

考虑到气候等形势极为不利,李继隆果断下令退保乐寿。他的撤退命令完全正确,但却成为刘廷让推脱责任的把柄。战后,太宗震怒,下令李继隆赴京接受调查。好在事实很快大白天下,他无罪释放。一年后,加领本州观察使。

即便付出过代价,李继隆仍坚持自己心中的正确决策。

公元988年,辽军大将耶律休哥大举入侵。李继隆领兵北上增援,宋太宗指令退保唐河。然而辽军的攻势越来越猛,李继隆见无法再守,立即下令让勇将荆嗣出战。纵然荆嗣顽强抵抗,也没能战胜敌人,只好退撤到南岸和李继隆主力会合。辽军见势继续追杀。

李继隆的部下袁继忠慷慨陈词,请命出战:“我将身先士卒,死于寇矣。”此时,有人拿出太宗不许出战的诏书。李继隆却早已下定决心一战,喝斥道:“朝廷之外的战场是将帅的专长,杀敌才能报效国家。”

于是下令数百名精锐骑兵上阵,这些士兵不负众望,“摧锋先入”。李继隆等人趁势掩杀,辽军大败,横尸遍野。宋军一直追击,斩首一万五千级,获马万匹。战后,辽军南下的势头被初步遏制。

一年后,李继隆又力排众议、坚持己见,与辽军耶律休哥大战徐河,《宋史》记载“杀其将皮室一人。皮室者,契丹相也......寇兵随之大溃,相蹂践死者无数”。

徐河战后,宋辽战争的形势为之一振,此后十年辽军没敢再次大举进攻。而这十年,李继隆又挥师西北,与反宋的李继迁征战不休。

老骥伏枥一生戎马

或许是出于对驰骋沙场的执着、一心报国的满腔热血,到不惑之年、甚至是知天命的年纪时,只要国家需要,李继隆都会义无反顾,奋战在一线,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宋真宗即位后,改命李继隆为镇安军节度使、检校太傅。

一个月后,他被召还,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解去兵权,回到镇安军任职。公元1004年,契丹大军南下,在澶渊之战中,李继隆受任驾前东西排阵使,先于真宗前往澶州,率军抵御契丹。公元1005年春,他随真宗返京后患病。同年3月,李继隆去世,享年56岁。

李继隆病发时,真宗曾亲自去看望他;去世后,真宗又亲自到他家中痛哭吊祭,身穿丧服发哀,并为他辍朝5日,追赠中书令,谥号“忠武”。

在马背上打天下,大概是李继隆此生最重要的使命。他征战一生,即便多次抗命,仍受到三代帝王重用。他的荣光也并没有因他的离去而止步:宋仁宗即位后,李继隆配享宋真宗庙庭;宋理宗即位后,他位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