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秦人是什么时候过去的
古代一些中国人在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中逃到了朝鲜半岛,一些以后又迁徙到日本,还有一些是直接跨海岛日本,因为来自秦,所以称自己是秦人(秦的子民)。
对中国而言从大陆跑去日本的很多都是动乱年代出去的,出去前人家也不会留下个什么音讯,陈胜吴广那时候,外逃留下讯息更是危险,当然也非常有可能冒人认为贵族以期望得到优待。难道他们逃难前还和陈胜吴广说一声“你们起义成功后当了皇帝记得让史官记录下我们去东洋了”?
在《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等日本早期史书中,对这段时间大量来自大陆的归化人到达日本有着非常详尽的记载。在日本文书中常被提到的汉族“归化人”的代表,有弓月君(秦氏)、东汉直(刘氏)、西文首(王氏)等人。他们大都是来自朝鲜半岛的汉族“归化人”,例如,改名成弓月君及其所率领的秦人,为秦始皇的后裔;另外还有一个秦始皇后裔(当然可信度充分值得怀疑)的秦氏,向日本传播了造丝绸的方法。
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应神纪所载,大约在四世纪初弓月君率其部民一百二十县(或一百二十七县)归化日本。这是后来被称作秦氏一族的来源。到雄略纪时(即倭王武时代,大约在五世纪后半),收集秦氏遗族,共得九十二部一万八千六百人,赐其首领名为酒公。
秦氏一族在长期的养蚕制丝业、农田水利和土木工程的生产活动中,逐渐蓄积财富,变为具有实力的地方豪族,成为倭王的得力官吏,形成地域集团的首领,并加入倭王高级统治集团,由倭王赐姓为直,成为日本古代重要的氏姓巨族之一。渡来秦氏族人迁徙到日本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公元前二~三世纪前来弥生时代的日本定居。
2、公元五世纪前后倭五王时代,来自朝鲜半岛的渡来人特别多。
3、公元五世纪后半叶~六世纪今来汉人带来了最新技术。
4、公元七世纪从被灭亡的百济、高句丽等地逃亡日本。
在五世纪前后的渡来人中,最有代表性和势力的是秦氏(はた)和汉氏(あや),据《日本书纪·应神纪》记载,前者是应神天皇十四年(403年)由弓月君(融通王)率领,后者是应神天皇二十年(409年)由阿知使主及其子率领,渡海而来的。同书还记载:“秦造之祖、汉直之祖参渡来也”。可见秦氏与汉氏是从朝鲜半岛移居日本的。这里着重介绍渡来人秦氏。
秦氏的祖先是五世纪初从朝鲜半岛渡海而来的弓月君,他率领一百二十县的百姓来到了九州,在从大陆逃到朝鲜试改名为弓月君,据日本《新撰姓氏录》记载是秦始皇五世孙,擅长土木、农业等技术的秦氏利用灌溉技术大力进行土地的开发,并且从事养蚕、机织、造酒和制作金属工艺品等各项劳动。京都盆地北有贺茂川,西北有大堰川,东北有高野川,十分适宜大面积开垦。
古时这里称为爱宕郡,“爱宕”就是“犹如瀑布般的水在盆地中翻滚流淌”之意。秦氏对开发京都盆地贡献巨大,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奠定了大和王权的经济基础。不仅如此,秦氏还曾担任大和王权负责财政的大藏官,早在钦明天皇时秦大津父就曾担任大藏省的长官。
秦氏以京都山背为根据地,并迁居太秦(今京都市左京区)。秦氏的势力以山城国为中心,遍布东至美浓、伊势,西至赞歧、筑前的广泛地域。与同为“渡来人”的汉氏相比,秦氏不仅与地方土豪势力结合紧密,而且还与稻荷、鸭荷、宇佐八幡等神灵信仰以及贺茂神社、松尾神社等有密切关系,成为古代日本屈指可数的大势力。
据《新撰姓氏录·左京诸藩上》记载:“太秦公宿弥,出自秦始皇三世孙孝武王也。男功满王足仲彦天皇八年来朝,男融通王(一云弓月王)誉田天皇十四年来率二十七县百姓归化。献金银玉帛等物。大鹪鹩天皇御世,以百二十七县秦氏,分置诸郡。”此外《古语拾遗》也称“秦汉百济内附之民,各以万计”,《新撰姓氏录》中记载着很多称为太秦公宿弥、秦连、秦忌寸、秦造的家族。
根据《日本书纪·雄略纪》和《新撰姓氏录》的记载可知雄略天皇时秦人有九十二部,一万八千六百七十人,而秦酒公奏曰“今见在者,十不存一”,那么这一万八千人还只是秦氏移民的一小部分,可以想见秦氏移民人数之众。《钦明纪》记载钦明天皇元年(540年)时秦人户数为七千零五十三户,按平均每户十人计算那么大约有七万人。从上面这些记载可以看出秦氏在日本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