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  历史文化

吐蕃分裂对藏族文学有什么影响

编辑:古诗文网发布时间:2022-07-25

在西藏分裂割据的历史时期,教派林立,各派僧徒、学者都竞相宣传本派的主张和教义,阐述各自的观点,开展辩难,扩大视野,活跃思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吐蕃分裂时期(藏文:སིལ་ཆད་དུ་འཆད་པ,意为“支离破碎”)指的是西藏历史上从877年至1264年期间的一个时期。这段时期里,吐蕃帝国崩溃,分裂为许多个各自为政的小国。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因王室内讧和部族之间、边将之间的混战而分裂瓦解,出现众多互不统属的地方势力。它们各占一方,互相征伐,战争连绵持续了四百余年。

842年,吐蕃赞普朗达玛被僧人暗杀,其子云丹与俄松争夺王位。云丹以伍如(逻些小昭寺一带)为据点,俄松以云如(雅隆昌珠寺一带)为据点,双方的支持者发生大规模交战,史称“伍约之战”。吐蕃大乱,不堪重负的奴隶和属民起兵造反,最后演变成全国性的大起义。起义军领袖掘开赞普和贵族的坟墓,大肆屠杀贵族和王族。这些起义军大多都是自发且盲目的,最终或被贵族镇压,或被利用,都失败了。但最终吐蕃无法再建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变成四分五裂的局面。

俄松的儿子贝考赞被杀。其子吉德尼玛衮逃亡到阿里地区,建立古格王朝。云丹的后裔则占据拉萨一带,形成了拉萨王系。至11世纪时,吐蕃各地渐渐稳定下来,形成了许多割据的王系。除古格和拉萨两个王系之外,另有拉达克、雅隆觉阿、普兰、亚泽等王系,以及甘肃、青海一带的唃厮啰政权。吐蕃分裂时期虽然统治者各自为政,但在文化上却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学说、各种教派纷纷形成,对西藏未来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段和平时期里,藏传佛教再度兴盛,史称后弘期。阿底峡就是在这段时期里来到吐蕃的。

当时,各教派纷纷建立寺庙作为根本道场,广收僧徒,传习佛法,讲授“五明”。“明”即是“知识”、“学科”之意。还有很多信徒利用文学的形式进行宣传和辩驳,并著书立说,使藏族的作家文学也产生了一个飞跃性发展,如噶举派米拉日巴的《道歌》、萨迦派贡噶坚赞的《格言》、噶当派仲敦巴等的《师徒问道语录》,以及宁玛派一些僧徒“发现的“伏藏”等。

这时期的作家大多是佛教徒,诵读佛学经典,深受佛教思想熏陶,因此作品在诸多方面都受到佛教的影响,弥漫着浓郁的佛教思想,宣传人生是苦海”、“人生无常”等消极人生观。当然,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需要进行具体的研究和一分为二的分析。

这个时期的传记和历史散文等,在继承前期注重史实和人物的同时,又受神话和佛经的影响,增添了虚幻和神化色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出现了大量的署名作品。在民间文学方面,伟大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的产生和广泛流传,标志着民间文学的全面飞跃。

此时的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之间保持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如《道歌》和《格言》等都从民间文学中汲取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的丰富营养;也有许多作品记录了大量的民间神话和传说,如《柱下遗教》、《玛尼全集》、《五部遗教》等。总之,这是一个民间文学长足发展、作家文学兴起和走向繁荣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