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唯一现存的鸡毛信在哪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部名叫《鸡毛信》的电影曾经家喻户晓,讲述的是一个叫海娃的少年,机智地将一封插着鸡毛的重要信件,送到八路军手中的故事。
人们如果要看鸡毛信的实物,只能到安徽省档案馆内,这里展示着一封黟县档案馆收藏的鸡毛信实物,是国内唯一现存的鸡毛信。这封鸡毛信空信封则是民国初年,由芜湖的申报分馆,向黟县一位名叫王立培的人发出的,在信中只有一句话:“如再不理,即传票仍由黟县转交,勿谓言之不预也。”
发出最后通牒
民国十四年(1925年)7月,一枚空信封从芜湖寄往黟县。这位名叫芜湖申报分馆茂权的寄信人在寄信时显然是十万火急,他在信封上贴了一根白色的鸡毛,以表示这封信要火速寄到收信人手中。但是,这封信的信封内并没有塞入一张信纸,这位名为茂权的寄信人只在信封的背面写了一句话:“如再不理,即传票仍由黟县转,勿谓言之不预也。”这句话翻译成现代白话的意思则是:“如果再不回信,那么传票依旧由黟县转交过去,不要说我此前没有和你说过。”
从信封上的内容来看,这封鸡毛信可谓对收信人王立培发出了最后的“通牒”,但信中所说的传票背后有什么官司,可能只有发信人茂权与王立培两人才知道了。随后,这封带有鸡毛的信封被辗转丢弃,一位黟县的农户将其收在家中。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黟县一位干部在下乡收邮票时,无意中发现了这个信封,当时觉得十分罕见。最终,这位农户将鸡毛信捐献给了黟县档案馆,近几年又被借至安徽省档案馆对外展示。
在安徽省档案馆档案展示馆内,记者看到了这封珍贵的鸡毛信。它长155mm,宽74mm,白色纸质,封面及封底均为竖式书写。在信封背面接缝处,加贴有淡黄色封条,封口处粘有一根长90mm的白色鸡毛,横贯两端,具有历史上记载的鸡毛信显著特征。
比普通信件快三倍
这封鸡毛信上的正面文字为:“黟县城中绪昌布号速转百户王立培君”落款为:“茂权缄”。信封右上方的收信地址为:“长街状元坊口”;左边的寄信地址为:“芜湖申报分馆”。戳记为:“WUHU。十四年七月一日。芜湖”。在信封的左角贴有中华民国邮政帆船邮票叁分面值4枚,壹分面值1枚,均加盖了芜湖邮戳。中间盖有“YIXIE。十四年七月五日。黟县”的邮戳。
从邮戳的时间来看,这封贴有鸡毛的信在当时仅仅用了四天,就从芜湖寄到了黟县。这个邮寄速度在当时应该算是很快的了。一家古董收藏网站上,记者发现了一位我省藏家手中收藏了一份同样寄给“黟县王立培”的普通信件,寄信的地址为江西饶州,信封上张贴了两张一分的邮票。从邮戳上的日期记录来看,这封信的寄出时间是民国十一年三月三十日,收到的时间则是民国十一年四月十二日,信在邮路上整整走了十二天。相对于饶州(今江西波阳县)与黟县之间的距离,芜湖距离黟县的距离要远得多,但这封鸡毛信,因为其插有鸡毛的特殊身份,还是火速地送到了收信人手中。
可能暗含两地官司
为何这封十万火急的鸡毛信信封上,只写下了那段“狠话”?为了一探这封鸡毛信背后的秘密,记者来到了这封信的征集地黟县,并到该县档案馆内一探究竟。
据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当这封鸡毛信被征集至黟县档案馆时,档案馆专家对纸张、内容的考证,鉴定其为真品。当时,档案专家惊奇地发现,这封鸡毛信的品相完好,地址、戳记、邮票、封条、鸡毛等十分完整,没有破损,甚至没有拆封。但信封内也没有任何信件,只是在信封上写有一定的信息内容,是一封完整的鸡毛信实寄封历史原物。
由于几乎是暗语,其中的“传票”背后的故事,只有收发信的两人才能知道。但黟县档案馆工作人员分析,清末民初,黟县人在芜湖经商的特别多,而收信人王立培所在的黟县长街状元坊口,则是当时黟县一处重要的商贾云集地。由此可以大胆推断,王立培可能是一位黟县本地商人,可能与一位芜湖人或者芜湖的申报分馆发生了一次纠纷,导致被对方告上法院。而王立培总是不理会法院的传票,对方不得已才会由原告通过这封鸡毛信的方式,向他发出了最后通牒。
鸡毛信只留这一封
据黟县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这封鸡毛信是唯一一封存世的鸡毛信。在古代通信不发达的时代,鸡毛信是一种很常见的信件方式,通常用于加急件。鸡毛信源于古代的“羽檄”,是当时征调军队的文书,信封外插鸟羽表示紧急,必须速递。于是民间的通信也便沿用这种方式,在特急信件上插上鸡毛,来表示信件的重要性。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鸡毛信信件内容的保密性,几乎所有鸡毛信的信封大都不会被收信人保留下来,因此,在中国数千年通信历史上,保存下来的鸡毛信只有这一封。
上世纪80年代,国家邮政部门曾出30万元的高价,希望购买这封鸡毛信,但被我省档案部门婉言拒绝。“80年代的30万元,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这封信的价值可想而知。”黟县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为它具体反映了民国时期紧急信件发寄、传送、签收等邮政程序,另外,其中所记载的芜湖申报分馆、徽州布号以及信件所表达的信息内容,都具有重大的学术研究价值。对研究民国特殊邮政具有重大的意义,是一种重要的邮政档案。
-
上一篇: 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和影响
-
下一篇: 苏联的地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