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  秦汉历史

司马迁忍辱负重著史记的启示

编辑:古诗文网发布时间:2022-07-25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他20岁时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汉武帝巡游四方,曾出使巴蜀。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的职务,出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事宜以及皇家图籍。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与唐都、落下闳等人编订《太初历》,代替了自秦以来的《颛顼历》。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不久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他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史,终于完成不朽的《史记》。

司马迁的祖上几代都做太史令,这个职位不是很显要,但司马迁和他的父亲司马谈都以此为荣。为了使儿子早日成才,继承自己的职位,父亲在司马迁10岁的时候,就引导他学习当时的古文。

年纪稍长,司马迁便跟随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师孔安国学习《尚书》。后来,他又拜儒学大家董仲舒为师,在他的指点下研读《春秋》。虽然司马迁的父亲身居高位,但司马迁身上没有一点纨绔子弟的习气。他刻苦读书,努力钻研,谦虚谨慎,得到人们的好评。司马迁不愿意做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20岁时随褚太等人周游天下,开始了艰苦的游历生活。

一天,司马迁来到会稽,访问了大禹的遗迹。在那里,他一边看着大禹走过的山山水水,遥想当年大禹顶风冒雨指挥众人疏通河道、堵塞决口的情景;一边向当地的乡亲们了解大禹治水的传说。一位老人告诉他,大禹接受治水任务时心理压力很大,独自到南岳衡山,祭奠自己的父亲。

他对着苍天大声呼喊:“苍天啊,你为什么不助我父亲治水成功!神灵呀,洪水何时能归大海!”他从衡山归来,沐浴斋戒,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苦苦思索父亲治水失败的原因,最后才想出用疏通河道治理洪水的办法。听着老人的叙述,司马迁感到史书上记载的大禹治水过于简略,而且只是突出他治水如何功高盖世,如何公而忘私,而忽视了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从会稽经过姑苏,司马迁来到淮阴,这里是淮阴侯韩信的故乡。他拜访了许多士卒和商贩,本想跟他们聊一聊大将军韩信率大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丰功伟绩,却听到了韩信年轻时的悲惨故事:当年的韩信寄人篱下,遭人白眼,还受过胯下之辱。

司马迁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原来只知道韩信率大军数十万纵横天下,哪里会想到他还有如此令人心酸的经历?离开淮阴,他更加深刻地感到研究历史时实地考察的重要性。之后,他又走过许多地方。广泛的游历使司马迁的眼界空前开阔,学识也大有进步。

看着儿子不断成长进步,司马迁的父亲很高兴。公元前110年,司马谈病危。临终前,他拉着儿子的手,流着眼泪说:“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接着做太史令。做了太史令,不要忘记我想要写成一部通史的愿望。今汉朝兴盛,海内实现了大一统,上有贤明的君主,下有忠良的臣子。

我身为太史令,却没有能秉笔直书,把他们记录下来,实在是一件憾事。你一定要替我完成这项伟大的事业!”父亲的嘱托震动了司马迁。他看到了一位史学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知道即将接过的这副担子有多重。司马迁流着热泪,坚定地回答道:“儿子虽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但一定能完成您的愿望。”

父亲去世后,司马迁继承了太史令的职位,读了很多一般人见不到的书籍和重要史料。这对于一心想写一部通史巨著的司马迁来说太重要了。但是,整理这些书籍和资料的工作却非常复杂。当时的藏书和国家档案都杂乱无章,连一个方便查考的目录也没有,司马迁必须在山堆似的竹简和绢书中找出线索,再去整理和考证。他几年如一日,埋头做这件异常枯燥和乏味的工作。

整理工作完成后,司马迁开始着手撰写伟大著作《史记》。不料,祸从天降。公元前99年,大将李陵进攻匈奴,被俘之后投降了匈奴。汉武帝知道后,非常恼火,他询问司马迁对此事的看法。司马迁客观地评价了李陵,说他一时兵败被俘,投降匈奴,日后还会寻找机会报答汉朝的。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为李陵辩护,将他打入大牢,定为死罪。

根据汉朝刑法,犯了死刑的人可以用巨额的钱财赎罪,或者接受腐刑。但司马迁根本拿不出钱来赎罪,只能选择腐刑才能免死。当时,他的内心痛苦极了。但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他顽强地活了下来,并最终完成了不朽的通史巨著——《史记》。

成才启示

性格淳朴,敢说真话。

不迷信书本,亲自去调查研究。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取得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