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  历史文化

阆中古城的历史

编辑:古诗文网发布时间:2022-07-26

阆(làng)中古城,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千年古县,中国春节文化之乡,中国四大古城之一。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东北缘、嘉陵江中游,阆中古城“5A”景区总面积达4.59平方公里,古城核心区域2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古城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为古代巴国蜀国军事重镇。

阆中古城有张飞庙、永安寺、五龙庙、滕王阁、观音寺、巴巴寺、大佛寺、川北道贡院等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邵家湾墓群、文笔塔、石室观摩崖造像、雷神洞摩崖造像、牛王洞摩崖造像、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华光楼、阆中文庙等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2月阆中市获得“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称号;2013年9月,阆中古城旅游区被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20年11月18日,当选“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标”。

建筑布局

阆中古城“5A”景区总面积达4.59平方公里,古城核心区域2平方公里。古城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居住风水观,棋盘式的古城格局,融南北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群,形成“半珠式”、“品”字型、“多”字型等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体,是中国古代建城选址“天人合一”完备的典型范例。

阆中古城立于山环水绕的穴场吉地,其建筑布局,也严格遵循风水穴法规划布局。阆中山环水绕而择定的城市中心,建有中天楼,以应风水“天心十道”之喻。城内其余街巷,均以中天楼为核心,以十字大街为主干,层层展开,布若棋局。各街巷取向无论东西、南北,多与远山朝对,古城中大量的民居院落上千座,主要为明清建筑,歇山单檐式木质穿斗结构,鳞次栉比,青瓦粉墙,雕花门窗。院落或坐北朝南,坐东朝西,以纳光避寒;或靠山面水,接水迎山,以藏风聚气。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阆中古城地处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东邻仪陇、巴中,南接南部,西连剑阁,北毗苍溪,距省会成都300公里。

气候特点

阆中古城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适度。年均温度17℃。极端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4.6℃。常年无霜期290天,年均日照1379.8小时,年均降水量1033.9毫米。

历史沿革

阆中商周属梁州。春秋属充国。战国后期,巴国灭充国并从江州迁都于阆中。

秦置阆中县,隶属于巴郡。汉阆中为巴西郡治,张飞镇守7年。

东晋阆中为北巴西郡治。西魏阆中为隆州及盘龙郡治。

隋改阆中为阆内,为隆州治。大业三年,改隆州为巴西郡。

唐仍名阆中,为隆州治。五代及北宋、南宋,阆中均为阆州治。

明末清初四川设临时省会17年。顺治时期,四川临时省会设在阆中10余年。

民国元年(1912年),在阆中设川北宣慰使署。

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川北观察使署。

民国三年(1914年),改为川北道署,不久改为嘉陵道署,移治南充。

1949年12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阆中。

1950年1月8日,成立阆中县人民政府。

1993年8月,阆中被列为省直辖市,由南充市代管。

2013年9月,阆中古城旅游区被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