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  历史文化

郑板桥的题画诗

编辑:古诗文网发布时间:2022-07-25

郑板桥的一生可以用10个字来概括:“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三绝”中的“诗”,应该说一说他的题画诗。

说到题画诗,郑板桥不是鼻祖,自然也不是“后无来者”的绝响。但说到题画诗,就绕不开郑板桥。郑板桥作有大量的题画诗,单是题竹子的,就有60多首。郑板桥作画,基本上是每画必有诗,有诗必有佳构。他认为题画诗“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不在寻常蹊径中”,这也就是郑板桥的“怪”了。

题画诗的功用,在于于单纯的画面之外,诗发难画之意,语状难画之像,画展其境,诗拓其意,诗画互映,相得益彰,所谓“画不足而题足之,画无声而诗声之”也。郑板桥的笔下,大都是他喜欢的兰、竹、石。就像他所说的:“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再加上他这个“千秋不变之人”,成就了一个独特的“四美”(古人所谓的四美,乃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可谓是“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他爱兰竹石,画兰竹石,进而题写有关兰竹石的诗,都和他这个独特的怪人有关。

应该说,郑板桥还是人生得意的,他毕竟当了12年的县太爷。然而熬了12年的这样一个七品官,最终也没有升上去。非但没有升,还被贬官,进而流落扬州,靠卖画为生了。他曾画有一幅《柱石图》,其上题有一首七言诗:“谁与荒斋伴寂寥,一枝柱石上云霄。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这一幅图和这一首诗,正是他毅然辞官、回归乡里的心灵写照。据说他离开潍县的时候,乡人感念他这个好官,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郑板桥在告别乡邻所画的一幅竹子上题诗道:“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他还为他的旧僚们画了一幅菊花,其上题诗道:“进又无能退又难,宦途跼蹐不堪看。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他离开山东的时候,三头毛驴一车书,一身清气两袖风。他返回扬州后画了第一幅竹子,在其上题诗道:“二十年前载酒瓶,春风倚醉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释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而在20年前的时候,他第一次在扬州卖画,其诗为:“十载扬州作画师,长将赭墨代胭脂。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可见早年,郑板桥就喜欢竹柏兰石,以致到了69岁,他还有相应的赋诗:“兰花质性太清幽,卖与人间不自由。好把竹枝兼石块,故交相伴免春愁。”

郑板桥是一个心肠很好的人,自己为官,心却在黎民百姓身上。老话说,“得志加泽于民”。其实在郑板桥来说,得不得志,他都是心系民间的,他总是离底层的老百姓近。在潍县的时候,他曾作过一幅竹子的画,其中的题诗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由于心系百姓,又经过饥荒的年月,所以在郑板桥的耳中,衙斋的竹语,也似乎与民间的疾苦有关。这是只有心里装着百姓的人,才会产生如此的联想。正是枝枝叶叶,皆关其情。这一首诗,可以说是郑板桥心灵情感的集中写照。

离开潍县的时候,郑板桥还有第二首题画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画幅上三两根劲瘦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立而出,其坚韧不拔,遇风不倒的形象,卓然而立。画中的竹子,正是郑板桥自己孤高人品和坚韧形象的生动展示。由于画面的简劲和题诗的奇绝,使得这幅画和这首诗一起,深刻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他的另一首题丛竹的五言诗,写得也是别有情趣:“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兰花与竹本相关,总在青山绿水间。霜雪不凋春不艳,笑人红紫作客顽。”竹子之外,郑板桥也有许多的题兰诗。他的一幅《兰竹图》题道:“挥毫已写竹三竿,竹下还添几笔兰。总为本源同七穆,欲修旧谱与君看。”他的《折枝兰》题道:“多画春风不值钱,一枝青玉半支妍。山中旭日林中鸟,衔出相思二月天。”他的《题画兰》题道:“身在千山顶上头,深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闲,来不相知去不留。”由于爱兰、养兰,郑板桥仔细观察兰花的生长规律,发现兰根的生长,对次年的开花和花香都有着重要影响,于是题出:“买块兰花是整根,神完力足长儿孙。莫嫌今岁花开少,还看明年花满盆。”

追溯历史,题画诗大约兴起于唐朝,经过宋元,到了明清,题画诗达到了顶峰。郑板桥的题画诗举足轻重,今人很少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