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  历史事件

游牧民族为什么不种地

编辑:古诗文网发布时间:2022-07-26

对中国古代历史稍微了解的读者都知道,中国古代史,基本上可以被归类为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角力史,古代中国的王朝也随着两种文明形态的更替兴衰,分别在农耕王朝和游牧王朝之间切换。

在工业文明还未出现的时候,气候就是对农耕王朝政权影响最大的外在因素。大致看一下中国的古代史,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时候,中国古代的农耕王朝一般赋税情况都比较好。在充沛的财力、物力的支持下,这时候的农耕王朝不仅有能力抵抗来自游牧民族的进攻,甚至还能够适时的发动反击。

不过这时候我们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情况,那就是农耕王朝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对游牧民族取得较大的军事胜利,但是却很少直接占据游牧民族的领地,在当地进行开垦种植。要知道古代大部分农耕王朝的军队都有屯田的传统,在能力和经验上并不存在开垦的难题。

有部分人会说,因为草原土地贫瘠,不利于长时间的农作物的反复种植。如果像中原王朝的土地那样进行长时间的种植和复垦,不仅农作物的收成较少,而且土地肥力下降严重,很快就会变成没有种植价值的沙化地。

这种观点不能说不对,但却不是农耕王朝不开垦游牧民族土地的主要原因。要知道在古代中国,当时大部分游牧民族领地内仍然拥有丰富的森林植被,不然游牧民族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木材来制作箭杆等骑射武器了。

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出在水上面,和中原王朝腹地的水资源不同,游牧民族的水资源既不稳定,也不适合耕种浇灌。

首先,当时游牧民族的领地地势比较平缓,好处是能够进行大规模放牧,坏处是很难形成永久性的河道。在水量较小的时候,游牧民族往往还能找到固定的几条河道。但是等春夏之交冰雪大量消融的时候,大量的雪水很容易让原有的河流改道,这种情况下,游牧民族把牛羊一赶,继续“逐水草而居”完全不是问题,而农耕文明的大量农田和农作物被雪水一泡,基本上这个季度的收成就没有了。

其次是水的温度,现在看穿越题材的电视剧,编剧往往喜欢让主人公在不易种植的地方打出一口泉水,主人公一尝,说泉水甘冽清甜,适合大量灌溉,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农作物的根部是不耐寒的,尤其是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常种植的几种主要农作物,都不怎么耐寒。水稻这类南方农作物一般不能用低于20摄氏度的水长期浇灌,而即使是旱作物,要想保持较好的产量,其灌溉用水的温度最好是控制在15摄氏度到25摄氏度之间,最低也不能低于2摄氏度,不然就会直接被冻死。

游牧民族领地内的水资源,只有在夏季时其水温才能够较好的满足几种主要农作物的灌溉要求。在春季、秋季和冬季都无法进行灌溉使用。此时的农耕文明如果强行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屯田开垦,那么就只能够种植短时季的农作物,产量根本无法满足驻军所需,还是需要从腹地调粮。

另外,天气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游牧民族的领地一般都是大陆内部腹地,此时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很难在进入腹地。造成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游牧民族的领地内很少降雨。即使是降雨了,也是短促的暴雨,这对于规律性种植的古代农耕来说是无法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