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的烦恼》的主题和影响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约翰·歌德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使歌德由德意志诗人而成为一个世界诗人,小说风行各国,掀起一股“少年维特热”。
《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于1774年,是歌德早年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它的出版也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在《浮士德》的第二部出版以前,欧洲足足有五十年之久,歌德的名字总是和《少年维特这烦恼》连在一起。
《少年维特之烦恼》篇幅不长,情节也并不复杂曲折,主要角色只有维特和绿蒂两人,全书以主人翁维特不幸的恋爱经历和在社会上处处遇到挫折这一根线索串连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小说。
这部小说采用的书信体形式开创了德国小说史的先河,作品描写了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中真切、详尽地展示了维持思想感情的变化,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尤其是通过主人公反抗社会对青年人的压抑和窒息的反抗,表现出一种抨击陋习、摒弃恶俗的叛逆精神,因而更具有进步的时代意义。
这也是这部小说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深受各国人民喜爱而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维特》虽然描述的是一个少年的爱情故事,但是其本质体现的是对封建势力的反抗,这是对歌德所生活的时代的生活本质最真实的反映,同时还体现了狂热突进的时代精神,是德国绝大多数进步青年的心恋体现。
在维特身上体现了歌德的世界观、宗教观、审美观,以及他对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期望。维特所向往和追求的正是人性的解放和自由。维特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定向了悲剧的结局。他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同时还是阶级的悲剧和社会的悲剧。
《维特》所描述的绝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悲剧爱情故事,而是深刻地揭露了18世纪德国的封建统治阶级对德国普通阶级人民的压迫和摧残,人们的精神和思想都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苦闷的内心渴望获得解放,但是又由于自身的软弱性而普遍存在的消极、颓废情绪的生活状态。
而维特就是这个时期德国的觉醒青年,他对人生和社会都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对现实的不满和憎恶让他充满了攻击性,但是斗争力量的缺乏又使他感觉力不从心,这种矛盾深深的折磨看他,让他的情绪从激愤、焦虑逐渐转变为忧郁和苦恼,直至最后感到绝望,通过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与这个丑恶腐朽的社会做了彻底的决裂。
他的死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他对自己和社会的关系没有认识清楚。《维特》以一种特殊的艺术方式对社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揭示,并对造成这种社会弊病的根源进行了揭露和抨击,是整个时代的痛苦和憧憬的缩影体现。
维特之死,是主人公实现自我、升华自我的一个最终途径。
维特说“但愿我能够享受到为你去死,为你牺牲的幸福。”维特之死,是对于自我的坚持,对自然性情以及自我挚爱的终极追求。在理性与节制的时代,维特的爱情与理性背道而驰;维特之死,是对理性的一句抗议,也是主人公实现自我的唯一途径。
作品中的“外界”有两重,一是广阔的自然,一是自我难以融入的理性社会。关于自我与外界的关系,歌德认为内心应当回归自然,两者相融合,不是将自我眠灭与违背自然的理性中。
在作品的开篇,维特沉浸在村庄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人情风物中,怡然自得。然而作为现实中的,文明社会中的人,完全摆脱世俗生活而全然投身于自然怀抱却不现实,维特面对世俗与理智的冲撞,无论在政治事业还是感情生活中都难以融入适应。
《少年维特的烦恼》被视为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最重要的小说。这部小说获得了那个时代相当高的印数,并且是引发所谓的“阅读热”的因素之一。
歌德本人也没有预料到这本书会获得世界性的成功。为了记录所谓的“维特热”,现在在韦茨拉尔,除了一本珍贵的第一版《少年维特的烦恼》外,被展示的还有它的戏仿作品、模仿作品、争鸣文献和多种语言的翻译本。
但这本小说的成功并不仅仅是一种流行现象,用歌德自己的话来说:这本小书的影响是巨大的、惊人的、很好的,因为它产生的正是时候。
-
上一篇: 伊斯兰世界联盟是什么机构
-
下一篇: 爱斯基摩巫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