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表达的中心思想
《水浒传》的价值有哪些?《水浒传》表达的中心思想到底是什么?本文这就为你介绍:
《水浒传》简介
《水浒传》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作品在思想内容和文学艺术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水浒传》以大量篇幅通过诸多故事从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对于起义英雄们“仗义疏财归水泊,报仇雪恨上梁山”的行为,作品进行了热情的歌颂。
作者极力刻画了水浒英雄的“忠、信、义”以及无畏的优秀品德,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群群仗义勇为、威震敌胆、有血有肉的生动英雄群体。
该书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作品能紧紧扣住人物的不同出身经历,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去表现其性格,如宋江的领袖才能、吴用的神机妙算、鲁智深的忠勇仗义、李逵的粗鲁莽撞、武松的神威神勇、林冲的骁勇善战、石秀的英雄孤胆、燕青的伶俐机灵、以及西门庆的骄横、镇关西的凶悍、阎婆惜的淫荡,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时把握住人物性格与人物身份、地位、生活阅历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豹子头林冲,原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有着较优越的社会地位,同时又是习武带兵之人,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基于这一前提,作者赋予他的性格既有隐忍退让、委曲求全的一面,又有骁勇善战、敢作敢为的一面。
在封建恶势力的逼迫下,林冲的身份、地位、生活发生了急剧变化,促成了他思想和性格的转化,从而作者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原先根本不想造反而最后不得不造反的人物形象。
《水浒传》的价值
作为中国历史上以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水浒传》对后世的影响巨大。《水浒传》被改编成多种曲艺形式。另一篇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就提到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水浒传曲目。评书、苏州评弹和山东快书都有很多经典节目是取材自《水浒传》。
与《三国演义》相比,《水浒传》的长处不在于政治和战争场面的描写,而在于主要人物的刻画和市民生活的描写。其中梁山主要人物宋江、林冲、武松、鲁智深、李逵等,人物个性鲜明,角色语言各有特色。
在缺乏知识以及大众娱乐活动的年代,《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等通俗小说往往通过民间艺人,以戏曲曲艺的形式,成为普通民众仅有的文化活动。其中虚构的人物或者虚构的故事变成为老百姓眼中的史实。
很多故事,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武松打虎”等,历来男女老少皆津津乐道。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各种道德观如:轻生死重义气,敢作敢为,劫富济贫乃至“忠君反贪”等理念,便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大众评判是非善恶的标准。而这些标准是否真正值得宣扬,则引起各界众说纷纭。
近代民间亦有流传一句话:“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意年轻人不该读《水浒传》,否则容易向往打打杀杀的生活,盲目崇尚武力与江湖义气,过分反叛,脱离现实;而老年人不应该读《三国演义》,因为其中人物善于用计使诈,处心积虑、钩心斗角,作为应该安分守约的老人应该安度晚年,不能整天想着算计别人,对自己身心无益。
从历史角度看,对于《水浒》的争论焦点则集中在主要人物宋江所表现出的“忠君报国”的思想上。
反面观点一般认为宋江的思想有其局限性,梁山好汉受到招安后又为朝廷去征讨各地山贼,下场悲惨,是出历史悲剧;作品歌颂和美化宋江,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强调“忠义”,表现出严重的思想局限。
正面观点一般认为宋江相对于其他草莽英雄思想进步,对当时社会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水浒传》表达的中心思想到底是什么?
一、忠义说
就认为《水浒传》所宣传的,它通过宋江这108人,他们上梁山的经历,以及最后招安,最后这个悲剧性的结局,它通过这个情节表现的是一个什么东西呢?有人认为,它表现的是忠义的思想。
提出这个忠义说的,最具代表的是明代的李贽,就是李卓吾,他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忠义<水浒传>续》,他评《水浒传》抓住了两点:
第一点,他认为《水浒传》这部小说是一部发愤之作,为什么是发愤之作呢?他认为作者是身在元代、心在宋代。他因为愤怒当时宋代的灭亡,认为当时的朝廷的那些文武大臣,都不行,他们没有忠义,这个东西是很缺乏的。他是出于这个背景写《水浒传》的,这是他立论的一个根据。
第二个根据,他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他认为,宋江是身在梁山,心在朝廷,一心招安,一意报国,他认为是忠义之烈也,忠义里面也是非常突出、非常典型的,这是李卓吾的看法。
二、诲盗说
诲盗就是说,这是一部写给强盗看的书,是教人做强盗的书,那么这个观点在崇祯十五年,就是明朝快要亡掉了,那个时候,我们知道明朝历史的同志很清楚,那个时候李自成、张献忠,还有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当时已经动乱了,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明代的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快要完蛋了。这个时候有一个官员,给皇帝写了一个奏本,这个人叫左懋第,他认为《水浒传》是教坏了百姓,强盗学宋江,他举出一个非常典型的事例,有一个叫李青山的强盗,就占据了梁山,当时政府多次围剿,没有把他剿灭下来。
而且因为梁山是处在运河的边缘,在中国古代,运河是一个生命线,叫漕运嘛,就是南粮北调,装粮食的船到北方去,是通过运河运上去的,那么梁山就在运河的附近,就把它的经济命脉掐断了。
他在题本里面讲到这个问题,就是说如果不禁毁《水浒传》,对于世风的影响是不堪设想的。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议,马上下令将《水浒传》这部小说全国各地都要收缴,把它的版片要毁掉、烧掉,把书要收起来,那么他就是诲盗说的一个代表。
金圣叹也是持这种观点,我们知道金圣叹他评论《水浒传》,他从艺术上对《水浒传》的评价很高,就是《水浒传》描写人物写得很好,叙事的水平很高,文字技巧达到很高的境界。但是,他对《水浒传》的思想,他是否定的。因此他才有把七十回以后砍掉这样一个举措。
建国以后呢,五十年代,我们知道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古典小说的时候,是经过一番讨论的,究竟先出版哪一部小说,最后经过研究和讨论呢,决定先出版《水浒传》,为什么呢?
因为《水浒传》是描写农民起义,是歌颂农民起义的。这个观点基本上在文化大革命以前是我们各种教科书,各种文学史和小说史所持的一个主流的看法、一个普遍的看法。
因为它描写了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失败的全过程,它歌颂了这一批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歌颂了他们革命的造反精神,这是建国以后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但是文化大革命当中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文革”当中可能我们有了一点年纪的人还记得很清楚,在“文革”当中曾经有一段叫做评水浒,评水浒当时的观点认为,《水浒传》是一部宣扬投降主义的书,就认为《水浒传》宋江所执行的是一条投降主义的路线。
他否定了晁盖的革命路线,晁盖和宋江这是两条路线的斗争,宋江上山以后就排斥晁盖,而且108人就没有晁盖的名字,没有他的地位。
那么这种观点在文化大革命当中就成为惟一的官方认可的观点,也造成很大的影响。那么“文革”以后,改革开放,对《水浒传》的思想、看法也提出来很多,不过我认为它不管怎么翻新,仍然是摆脱不了历史上两种主要的见解:一个忠义说,一个诲盗说。
《水浒传》中心思想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更多相关内容请查看相关标签和专题!
-
上一篇: 《水浒传》梁山五虎将排名
-
下一篇: 《水浒传》的女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