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  历史文化

白族高超的石雕艺术

编辑:古诗文网发布时间:2022-07-25

白族的雕刻艺术闻名于世,石雕以秀邑石雕和剑川石雕最为著名。石雕以剑川石钟山石窟和大理国经幢为代表。

秀邑石雕

有首民歌唱道:山歌好唱难起头,木匠难建转角楼,石匠难雕石狮子,铁匠难打铁绣球。可这首歌经鹤庆县白族群众演唱时却变了词,歌曰:甸北调子无尽头,三庄人擅建转角楼,秀邑人擅雕石狮子,新华人专制五金绣球。这首民歌赞颂了鹤庆甸北白族调的浩瀚和三庄木工、秀邑石匠及新华人五金加工的卓绝工艺。别的不讲,光说秀邑的石匠和石刻石雕工艺,堪称是“旱天打雷———响遍天下”。

早在宋大理国时期,秀邑的白族先民,就有擅长石刻、石雕的专业匠人,从事房屋、庙宇的基础、柱墩、护栏和石牌坊、石塔、碑石及一些石器具的制造与装饰。他们的工艺精湛,较为有名的有文庙天子台的石龙犀台、护栏;朝霞寺的经幢;镜台山壁上的摩崖石刻;天华洞中的石子图;龙华山寺庙中的石水缸、石鱼盆;县城城隍庙门口石狮戏耍的石绣球等等。

秀邑村背依美女山,美女山全系青石。此地的青石质地优良,晶莹剔透,石质细嫩。触之,如锦缎般润腻,经打磨,色如豆青瑜泽闪烁,乃是制作石器的上品石料。秀邑人祖祖辈辈,就靠这取之不尽的原料,制作出“百花齐放,五彩缤纷”的佳品。传统的石雕工艺流程有选石、布形、打坯、钻洞、镂空、定形、拉剌、修细、磨光、上蜡等20余道工序,当地人把它称为20支画笔。

其雕刻工艺,分为平刻、浮雕、圆雕、镂雕、镶嵌等门目。秀邑的石雕,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一,形象真实生动,不论是人、兽、鸟、虫、花、草,都讲究依型布图,造型古朴稚拙,情趣盎然,其二是题材广泛,多为现实生活中特有的原型或传说中的人物、掌故,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观之,使人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民族自豪感。在展示主题上,采用虚实相衬,主客体互托的构图手法,表现出一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藏而不露的意境和风韵。

剑川石雕

剑川的雕刻技艺,远不止于木雕、银器。“木石不分家”,这是传统的剑川白族建筑和家具制作遵循的风格和形式。剑川的石雕,和木雕一样,经千百年的苦心打磨、传承,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石雕文化。

剑川石窟与千狮山石狮群,便是剑川白族石雕匠艺人才创造的两组世界级石雕文化精品。

石钟山石窟位于剑川石宝山,始凿于南诏时期。石钟山石窟主要分布在石钟寺、狮子关、沙登村几个地方,其雕刻艺术细腻而精美,大致分为人物、建筑、动植物三大类;若是按照时代可分为唐南诏、宋大理国以及元明清至民国三个阶段。南诏中前期石雕造型高大、凝重,南诏后期至大理国时期则注重宗教文化的思想性、完整性,造型的精美度。

石窟人物造像线条细腻流畅,栩栩如生。按内容大体可分为:南诏王室造像、石钟山石窟佛教造像以及外国人造像三类。各类人物形象经过石雕艺人的雕琢,将白族密宗文化与藏密、汉密文化之间的不同思想理念做了充分的体现。

剑川石雕历史悠久,尤擅雕刻石狮。民间至今仍流散有从唐宋至元明清的历代石狮。许多民居老屋前,都有一对生龙活虎、栩栩如生的石狮。

徒步剑川千狮山满贤林,由入山处的石牌坊沿着步道前行,从山脚到山顶,道路边、山谷里、悬崖上,只要有石头的地方,大多雕成了狮子。昔日满山遍野的乱石,如今被技艺高超的剑川石雕艺人用多种手法雕成为大小不一、千姿百态的石狮。它们或立或走,或坐或卧,或独处,或群聚,洋洋洒洒,气象万千。整整一座山都成为了狮的世界,狮的乐园。满贤林的千狮石雕可谓点石成金,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

满贤林千狮山雕刻石狮子上千只,这些石狮子具有东汉以来九个朝代的石狮造型,这些石雕不但吸收了中原狮纹,而且继承和发展了白族民间狮纹,运用精湛的剑川石雕工艺于摩崖绝壁上精雕细刻,栩栩如生。其中最大的狮王高25米,正面宽12米,侧面宽15米,为国内外罕见的石雕巨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