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  隋唐历史

礼部是个什么机构

编辑:古诗文网发布时间:2022-07-25

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隋朝以后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长官为礼部尚书,其后历代相沿不改。隋至宋属尚书省,元属中书省,明、清为独立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隋置尚书一人。

礼部下辖礼部司、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初由侍郎掌管,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侍郎为尚书之佐,各司侍郎均改为郎。四司分掌礼乐、学校、宗教、民族及外交之政。唐因之,置尚书、侍郎各一人,四司设郎中、员外郎为正、副长官。

受中国文化影响,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也设有礼部,其首长为礼部尚书;至朝鲜王朝时期,礼部改称礼曹,首长改称礼曹判书。越南古代亦设有礼部的机构。

四司之外,清设有铸印局,掌铸造皇帝宝印及内外官员印信。会同四译馆,掌接待各藩属、外国贡使及翻译等事。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宣布“仿行宪政”,将原设之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并入礼部。礼部内部机构中添设承政、参议二厅,仪制、太常、光禄三司及礼器库、礼学馆。宣统三年(1911),将礼部改为典礼院,成为清政府专管朝廷坛庙、陵寝之礼乐及制造典守事宜,并掌修明礼乐、更定章制的机关。

《明熹宗实录》卷四十一:“天启三年十一月(二十日)丙子,兵部尚书赵彦言:……得旨:这所奏各款俱防边要务,切实可行,著督(孙承宗)抚(袁可立)镇道各官悉心整顿,毋得因循误事,其李倧暂署国事,著礼部即议妥具奏。”

礼部尚书一员,正三品。侍郎一员,正四品下。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礼仪、祭享、贡举之政令。其属有四:一曰礼部,二曰祠部,三曰膳部,四曰主客。总其职务,而行其制命。其科有六:一曰秀才,试方略策五条。此科取人稍峻,贞观已后遂绝。二曰明经,三曰进士,四曰明法,五曰书,六曰算。

唐代的礼部不仅是教育管理机构,同时也是科举管理机构,对教育和科举的关系起着协调作用。礼部的教育管理职能大致有4个方面:

第一,贯彻实施崇圣尊儒的文教政策。自唐初确立崇圣尊儒的文教政策后,具体贯彻实施是由礼部来执行的。贞观初,颜师古奉诏修撰“五礼”,学礼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学礼颁行后,礼部严格执行,《韩昌黎文集》卷七《处州孔子庙碑》载:“通得祀而遍天下者,唯社稷与孔子为然。”由此可见礼部在实施崇圣尊儒文教政策时,是极为重视将其制度化、法律化的。在教育内容中,礼部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并在科举考试中列为必考课目,从而使天下官司学生皆以此为学习内容,体现了儒家教育思想中修身为本的宗旨。

第二,制定并执行教育政策法规。唐代礼部对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大体分两个方面:其一,制定并执行学礼。唐代的学礼有释奠礼、视学礼、束脩礼和乡饮酒礼等,这些都是吉礼。除束脩礼在国子监执行外,其余学礼均由礼部管理。从礼部各司的职能看,学礼的具体规定和陈列器物等,都很详密。

其二,管理中央各学校学生的学籍。《大唐六典》《唐会要》等均记载国子监学生由礼部补缺,同时,每年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崇玄学、太医署所管学生有业成者,皆送礼部参加科举考试。那么,礼部是否只管理国子监各学学生的补缺呢?《新唐书》卷一六二《许孟容传》载:“德宗知其能,召拜礼部员外郎。公主子求补崇文生者,孟容固谓不可。主诉之帝,问状,以著令对。帝嘉其守,擢郎中。”公主子补崇文生是不符合教育法规的。

《唐会要》载崇文生为宗室、外戚和东宫官属子弟,资格为三品以上。德宗的女儿或为郡主,或为县主,品秩均在三品以下,故而许孟容以教育法令说服了德宗。从这条史料分析,礼部不仅管理国子监各校学生的学籍,也管理弘文、崇文等学生学籍,具体负责的官员是礼部司员外郎。同时还应该看到,礼部进行教育管理,是有严格的制度和法规的。

第三,颁定官方教材,指导官私学教育内容。颜师古考订五经,孔颖达编纂《五经正义》,确立了唐代官司学共同的经学教育内容。但是,教育内容的管理归尚书省礼部。无论是经学教育内容、实科教育内容,还是职业教育内容,都须有一个检测标准。因此,科举制中开设与教育内容相应的科目,并以此作为取士的标准。同时,职业教育中天文、历法、占卜等教育内容与礼部的祠部所辖职权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四,对教育与科举实行综合管理。礼部根据政策法规管理教育与科举,使官私学生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内容进行有目的的学习,无论是主修儒家经籍、文辞诗赋,还是主修书法、算术、医学和法律,完成学业后则通过科举考试报相应的科目,如明经科、进士科、史科、明法科等,从而完成既定的培养计划和取士计划,使培养地主阶级人才、为封建政治服务的教育目标顺利实现。

可以说,教育的过程是实施教育目标的过程,科举取士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方式。礼部将教育和科举有机地统一,使教育目标按照国家的需求来施行,从育人、选人和用人制度上完善和健全了政教合一的教育制度,体现了崇圣尊儒的文教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