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虹为什么有毒
又到了一年一度海虹毒死人的季节。每年的3月开始到6月,原本美味又鲜美的海虹都会变身杀器,让不慎食用的人上吐下泻,头疼恶心,严重的甚至肌肉麻痹、呼吸骤停。
海虹,其实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贻贝、青口。在各大海滨城市都能见到,无论是简单的清蒸水煮,还是稍微复杂一些的芝士焗青口,都十分美味。
但是,每年都会有人因为误食毒海虹被送进医院。那么,为什么美味的海虹会变身毒药?夏天到底能不能吃海虹?怎么避免吃到毒海虹?
海虹的毒,来自于吃错了藻
海虹有毒,主要是因为它们食用了含有毒性的赤潮,其中含有的麻痹性贝毒不会对海虹本身产生影响,但是却会积累在海虹体内,一旦积累到一定浓度,人类食用后就会出现问题。
所谓赤潮,其实是一个比较口语化的表述。它其实是有害藻华的一种,也是海洋灾害的一种。引起赤潮的原因很多,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都有可能产生赤潮:比如海水富营养化、暴雨过后海底营养过剩等等,会导致海洋或淡水环境中的一些微藻类生物量暴发性增长,最终就形成了有害藻华。
淡水中,蓝细菌等形成的水华是常见有害藻华现象。
海洋中,除了赤潮,还有褐潮、绿潮、金潮等等,均有可能产生毒素,破坏海洋环境。
赤潮产生的毒素众多,比较常见的赤潮生物毒有麻痹性贝毒(PSP)、神经性贝毒(NSP)、泻痢性贝毒(DSP)、失忆症贝毒(ASP)和雪茄鱼毒(CFP)等等,产生的危害也非常多。据估算,全球因藻毒素造成的中毒人数每年不下2000例,经济损失约40亿美元。
不过麻痹性贝毒是其中危害最大的: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率高,且能够直接导致人类丧命。
会因为赤潮变得有毒的贝类也不止是海虹,比如我们常见的扇贝、生蚝、蚌类都有可能因为误食而积累毒素。
那夏天还能吃海鲜吗?
只要是正规途径购买的海鲜贝类,还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全球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都针对贝类水产品有一系列的管控规则,比如上市前都需要满足PSP的含量不超过限度。
因此,只要是正规渠道的海产品,还是可以放心食用的。像那些海边的小摊位,或者打着野生贝类旗号的小店,就千万不要去以身试毒了。毕竟藻类毒素是高温也无法降解的,并且现在还没有特效药,一旦中招后果相当严重。
此外,在毒素积累的高发期,3-6月,能少吃就少吃。馋嘴一时爽,病倒了没药治。
怎么避免吃到毒海虹?
实在想吃,也要尽量避免那些来自赤潮危害产区的贝类。
在中国,每年记录到的赤潮危害次数都在50~80次,影响面积更是可以达到数千甚至上万平方公里,持续时间可以长达一个月以上。
尽管中国的近海有毒藻类的分布非常广,但也有一定可循特征。
简单来说,渤海秦皇岛近岸海域、莱州湾附近海域、北黄海海域、海州湾海域、长江口邻近海域、福建东山附近海域和广东大亚湾等海域,都有受到藻类毒素影响的风险,在3-6月期间最好避开这些海域产出的近海海产品。
-
上一篇: 湿地如何恢复
-
下一篇: 故障时被困电梯内会缺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