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  历史人物

关于温庭筠的几大误传

编辑:古诗文网发布时间:2022-07-25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唐代诗人、词人。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被尊为“花间派”鼻祖。

——这是语文课本上对温庭筠的注解。

在语文课上,老师对温庭筠的诗词做了详细的分析,但是对于他这个人,却没有很深的了解,甚至还有一些误解,比如说他的长相、名字和志向等等。

长相丑陋

“钟馗傅粉”评价的是温庭筠的文采,很多人却因此以为他长得丑。

很多人说温庭筠长得丑,主要是因为“钟馗傅粉”这个词。

“钟馗傅粉”这个词出自王夫之的《唐诗评选》,他这样评价温庭筠的诗:“温、李并称,自古皮相语。飞卿,一钟馗傅粉耳;义山风骨,千不得一。”

他的意思是,虽然温庭筠和李商隐并称“温李”,但是温庭筠(字飞卿)的诗即使有再多华丽的辞藻,也掩盖不了粗豪张扬的本质,就像钟馗即使擦了粉,骨子里也还是个抓鬼的粗汉子。

但是有的人却对此产生了误解,单凭“钟馗傅粉”一词,就推断温庭筠长得丑,也拿不出照片作为佐证。

名字读音

温庭筠的“筠”应该读jūn”而不是“yún”

课本上对筠字的注音是“yún”,一般用作人名的时候读这个读音,有像竹子一样正直的意思。但是也有人考证,说温庭筠漂泊一生,他受南方方言的影响很大,甚至精通一两种南方方言。所以名字的读音应该根据南方的方言来取,读作“jūn”。

就像国学大师陈寅恪的“恪”必须按古音读“què”,而不能根据现代音读“kè”。现代作家贾平凹的“凹”必须读“wā”不能读“āo”。在这些特殊的人名上,应该有特殊的读法。

不过“筠”这个字的读音还有争议。

游戏考场

很多人却误以为温庭筠“迷恋红尘、无意官场”。

温庭筠出身儒学世家,祖上温彦博在唐太宗时期担任宰相,地位显赫。只是到了温庭筠这一代,家族势力已经很衰弱了。温庭筠才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之后,他被段文昌收养。

从小,温庭筠就勤学苦练、饱读诗书,希望有一番大作为,实现重振门楣的愿望。为了进入官场,他也做了很多努力。

温庭筠曾经跟着宗密禅师学禅,希望借此机会,通过宗密禅师结交朝廷重臣,由僧寺入朝。但是这条路没有走通,没过过久,“甘露事件”爆发,宗密禅师受到了牵连,从此失势,温庭筠也不得不另谋出路。

之后,他又在李尚书的推荐之下,进入东宫,给庄恪太子做了陪游文人。为了感谢李尚书的引荐,他还专门写了《谢襄州李尚书启》这篇散文表达谢意。

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庄恪太子就死了,有人说是病死的,也有人说是在宫廷斗争中被杀死的。总之借太子之力入朝这条路也走不通了。

但是温庭筠还是写了《唐庄恪太子挽歌词二首》来凭吊太子。这些路都走不通,温庭筠只好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抱负、走上仕途。

公元839年,温庭筠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他学识渊博,而且写文章也很好,都不用打草稿。当时考试要押官韵,温庭筠八叉手押八韵,获得了“温八叉”的称号。

《唐才子传》记载:“每试,押官韵,烛下未尝起草,但笼袖凭几,每一韵一吟而已。场中曰‘温八吟’;又谓八叉手成八韵,名‘温八叉’。”

但是,由于当时科考腐败,官官相护,温庭筠并没有考上,上榜的都是一些权贵子弟。《唐语林》记载:大中八年,崔瑶知贡举,“以贵要自恃,不畏外议,榜出,率皆权豪子弟”。

他也因此对当时考试制度的不公平产生了不满,对权贵所行之事表示愤怒。所以在考试的时候,总喜欢“帮助别人”,给别人替考、告诉旁边的人答案等等。他给人当抢手这个事儿,也很快就被传开了。

公元855年,温庭筠最后一次参加科考,这次的主考官是山北侍郎沈询。沈询为了防止温庭筠再给别人当“抢手”,专门给他设置了一个考场,单独监考,理由是“飞卿爱救人故也”(温庭筠喜欢在考场上“帮助”别人)。

这个事儿让温庭筠不高兴了,第二天,温庭筠就“大闹场屋”,写了一千多个字就提前交卷走人了。这也结束了他持续了16年之久的科考之旅。

《唐摭言》卷十三:"山北沈侍郎主文年,特召温飞卿于帘前试之,为飞卿爱救人故也。适属翌日飞卿不乐,其日晚请开门先出,仍献启千余字。或曰'潜救八人矣'。"

正是由于他这种耿直的性格,在当时得罪了不少权贵。更糟糕的是,他还不愿与这些权贵同流合污。

温庭筠还是想入朝为官的,他去求令狐相国帮他引荐。令狐相国知道皇帝唐宣宗喜欢唱《菩萨蛮》,所以就让温庭筠帮他填了一首《菩萨蛮》的词,拿去讨好皇帝。

这个事儿,令狐相国再三告诫温庭筠要保密,谁知道人家前脚刚把词呈给皇帝,温庭筠后脚就开始大肆宣传,说这首词是他写的,而且还嘲笑令狐相国才疏学浅。

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相国假其(指温庭筠)新撰密进之,戒令勿泄。而遽言于人,由是疏之。温亦有言云“中书堂内坐将军”,讥相国无学也。(《北梦琐言》卷四)

这么一来,温庭筠的仕途算是全毁了。

艳词之名

当不成大官,他就好好写词,索性还有文采。

当时整个社会都喜欢唱“曲子词”。得到一首好曲子以后,大家就开始填词,然后唱。因为唱曲子词的多是在妓院这些风月之地,填词的也是一些歌妓、唱工之类的,水平很有限。

温庭筠觉得听着不爽,就把自己在文学上的造诣放到了唱词上面,自己来填词。期间也留下来不少好词。据说,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中,就有66首温庭筠的词,他也因此被尊为“花间派”鼻祖。

由于温庭筠写的多是儿女情长,也经常初入风月之地,一些人说他迷恋红尘。这其实也和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很大的关系。在晚唐时期,社会风气已经很不好了,朝廷腐败、文人志士不得志,跟温庭筠同期的杜牧也经常出入风月场中。

可见他后来的这些关于风月之情的传言,以及在诗词中的艳丽辞藻,都和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

对于温庭筠的一生,还有很多争议的地方,但是他的诗词确实值得细细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