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  历史文化

易堂九子的介绍与传说

编辑:古诗文网发布时间:2022-07-25

“易堂九子”是指明末清初以魏禧为首的九个文学家。魏禧父魏兆凤,于明亡后削发隐居于今距宁都县城西2.5公里远的翠微峰,名其居室曰“易堂”。禧与兄际瑞、弟礼以及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讲学于此,提倡古文实学,世称"易堂九子"。

易堂九子

易堂九子中魏禧、魏际瑞、魏礼三兄弟又被称为“三魏”,他们又是“易堂九子”的核心。以魏禧的成就最大,他是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著有《魏叔子文集》,代表作为《大铁椎传》。

易堂九子为“宁都三魏”(魏禧与兄魏际瑞、弟魏礼)、彭士望(南昌人)、林时益(南昌人)、李腾蛟(宁都人)、邱维屏(宁都人)、彭任(宁都人)、曾灿(宁都人),均为清初善诗文者。

易堂九子是宁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一个文学社团,他们在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惜的是现在的宁都年青人知道“易堂九子”的并不多,宁都现在也没有专门的纪念馆之类的场所来让人们了解他们,了解宁都的人文历史。

道光间,彭玉雯编有《易堂九子文钞》。清罗有高《邓先生墓表》:“至养愚李先生,乃粹然一以朱子为宗,其后易堂九子,以气节文章声海内。”《国朝先正事略·文苑·魏叔子先生》:“易堂九子,自三魏及躬菴、确斋外,曰李腾蛟咸斋、邱维屏邦士、彭任中叔、曾灿青黎,敦古友谊,如骨肉子弟,无恒父师。高僧无可,尝至山中,叹曰:‘易堂真气,天下无两矣。’”

魏禧,易堂九子的领袖;魏祥,护卫易堂的天险;魏礼,诗人中的诗人;李腾蛟,九子中的长者;曾灿,为僧返俗的诗人;彭任,不愿当书院主讲的秀才;彭士望,以才情气魄著称的散文家;邱维屏,深谙易经的古文家;林时益,诗文俱佳的明朝宗室。

魏禧(1624~1681)清代散文家。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宁都(今属江西)人。明末诸生,明亡后隐居翠微峰,所居之地名勺庭,人又称他为"勺庭先生"。后出游江南,入浙中,以文会友,并传播其明道理、识时务、重廉耻、畏名义的学说,结纳贤豪,以图恢复。康熙间,举博学鸿词,不应,逝于扬州。魏禧自言"少好《左传》、苏老泉(洵),中年稍涉他氏。然文无专嗜,唯择吾所雅爱赏者"(《与诸子世杰论文书》),他的文章有凌厉雄杰、刚劲慷慨之气。内容多表彰民族节义人事,叙事简洁,又善议论。

传说

“易堂九子”个个不仅文章写的好,还都具有安邦治国之才,这里有一个传说。

清兵入关以后,明朝国势越来越衰微,大有亡国迹象,这时大臣当中有听说“易堂九子”名气的,进谏皇帝请他们出来辅佐朝政,皇帝就派来一个使者请他们出世救国,使者快马加鞭,来到宁都翠微峰,打听到他们的住所,来请他们。

传说“易堂九子”也都有神机妙算之能,正当皇帝派来的使者推开“易堂”室之门时,九子令人打了一瓢清水,把一支点燃的明烛“哧”的浇灭,使者正要说明来意,九子对使者说道:“看到没有,‘清’水灭‘明’烛,天意不可违,你也不要回去了,否则亦有杀身之祸。”使者一听,知时事不可改,也就留了下来,保住了一条性命。

“易堂九子”在当时的巨大影响以及他们带来的赣南文化的兴起,是我们的一个骄傲,在同一时期一下子出现九个文化名人,也不能说不是一个小小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