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到底有多厉害
鲁肃是三国时期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之所以说特殊,是因为在三国时期,你找不到一个和鲁肃类似的人物。
吴国的张昭对应魏国的荀彧,与蜀汉的诸葛亮,因为他们都是处理内政、治国的一流人才;吴国的吕蒙对应魏国的张辽,与蜀汉的魏延,因为他们都是作战勇猛、有勇有谋的武将,但鲁肃呢,我看遍魏、蜀两国,也找不到类似的人物。
如果说鲁肃是战略型谋士,并且他还为孙权制定了东吴版的“隆中对”,但他的官职一直是武将;如果说鲁肃是武将,并且还成为周瑜之后领兵大将,但他基本上很少领兵打过仗;
如果说鲁肃在三国时期是鼎鼎大名的人物,你却又找不到鲁肃在东吴作出任何具体的贡献,如果说鲁肃在东吴是默默无闻胆小怕事之人,你又会发现对抗强大的曹操却是鲁肃首先倡议。
鲁肃就是这样一个人,低调而睿智,乐善好施而智勇双全,为人慷慨而眼光长远,绝对不是一个胆小怕事之人。
鲁肃出身世家大族,家中有钱又有粮食,但鲁肃为人非常慷慨大方,不仅平时救济百姓,而且当周瑜请求粮食援助时,鲁肃慷慨将家中一半的存粮送给周瑜,出手不凡,慷慨大方,让周瑜视之为平生好友。
鲁肃是三国时期第一个预测汉室不可复兴,与三足鼎立的战略家了,当诸葛亮还在隆中躬耕时,29岁的鲁肃就已经为19岁的孙权制定天下战略了,鲁肃认为:汉室不可复兴,天下将会三分,当然了,鲁肃的三分是曹操、孙权、刘表三分天下。
200年还是建安五年,离黄巾起义过去16年,离汉灵帝去世过去11年,离汉献帝被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过去仅仅4年而已,两汉四百余年江山,仍在士人百姓心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可鲁肃却认为汉室不可复兴,就连刘备、诸葛亮这样的英雄都以为兴复汉室为已任,哪怕是表面的口号,至少汉室还是重要的,鲁肃的眼光不仅超前,而且毒辣,简直一针见血。
赤壁之战,鲁肃是一个劝说孙权对抗曹操的人,当时的曹操不可一世,用诸葛亮的话说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兵百万,不可与之争锋。战争是会生灵涂炭、满目苍痍、白骨累累的,鲁肃不明白吗?这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能够说出来的话吗?鲁肃显然不是胆小怕事之人。
鲁肃是站在孙权的立场为孙权讲话的,对抗曹操才是实现天下三分的根本,投降什么也不会有,这正如日后孙权登上皇位自立为帝时,想起鲁肃来说了一句话:我能有今天,全拜鲁子敬的功劳啊!而这个时候,已经离鲁肃去世过去12年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孙权称帝,有鲁肃的政治遗产功劳。
鲁肃还是东吴政权中,对于孙刘联盟的坚定支持者,不仅支持孙权与刘备联盟对搞曹操,而且建议把南郡借给刘备,鲁肃的行为符合当时东吴的政治的利益,是一种从长远出发的政治手段,而这一切的政治手段都是为了维护三分天下的政治局面,而这正是鲁肃的政治理想与战略规划。
孙刘必须联盟才能对抗曹魏,这个很好理解,弱弱联合对搞强者,两弱才能生存下去。但对于鲁肃一力倡导的借南郡给刘备很多人理解不了,认为鲁肃眼光短浅,胆小怕事,实际并非如此。
赤壁之战后,东吴占了荆州的南郡和江夏郡的大部地区,而刘备占据了南郡的长江以南地区和荆南四郡,这个时候东吴在荆州的势力夹在了曹魏和刘备的势力中间,刘备不与曹魏接壤,所有对抗曹魏的压力全部在东吴身上,无论是西线的合肥及淮南,中线的江夏及武昌,还是东线的荆州,都是东吴在顶着,而刘备还在东吴的背后时不时弄点小动作,东吴随时面临腹背受敌。
在这种态势下,鲁肃的孙刘联盟及借南郡的行动,就不难理解了,在当时来说,鲁肃的做法没有问题,至于借出去的南郡收不收得回来,在当时的孙权来看,不存在收不回来的可能,所以孙权同意借了。
在讨要南郡的时候,鲁肃曾亲自领兵与蜀汉的万人敌关羽对峙,并且理直气壮、毫无畏惧,怎么看鲁肃都不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
相反,鲁肃是一个低调而睿智,乐善好施而智勇双全,为人慷慨而眼光长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