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用什么取火
火镰是中国古代一种比较流行的取火器物,续写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在火柴出现后火镰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藏族人还在使用,火镰盒子随身携带,已经是一种日常饰物了。
虽然现在火镰在日常生活中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藏族人还在使用。原因很简单在户外打火机虽然便捷但不稳定因素太多,尤其环境恶劣的地方火镰及人造打火石远比打火机可靠。
过去取火,都是用火镰和火石,这是一种古老的取火方式。火镰是中国古代一种比较流行的取火器物,由于打造时把形状做成酷似弯弯的镰刀与火石撞击能产生火星而得名。火镰,是随着冶铁事业的发明而诞生的,它续写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火镰是铁匠用钢铁打制的,也有个别人用废旧锅铁或犁子铁自己打磨的。当然还是匠人打得好用了。火镰的式样和装饰,根据使用人的地位身份也有所不同。
我们常见的火镰,一般长约五六公分,厚约二厘米,两头窄中间宽,小头约一公分,中间约三公分。整个刃面略呈弧状。过去农村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木头烟盒子,大约宽八九公分,长二十五公分,高五公分。盒子中间用木板隔开,分成大小两部份,小头盛烟,大头盛火镰、火石和火筒子等取火用具。它还有一个能够来回拉动的木板盖子,以防止灰尘落入烟盒中。有的还专门缝制了一个巴掌大的小布袋,叫作“烟包子”,除盛烟外,还盛装火镰、火石和火王,随身携带,以便外出时取火抽烟用等。
据说,击石取火,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在中国出现,到了东汉已被广泛应用。我不知晓。它经历了漫长岁月,直到有了火柴以后,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才慢慢淡化消失。
火镰基本由三部分组成,火石、火绒和火钢。
火石通常指燧石,诺无燧石也可用鹅卵石充当,鹅卵石一般产自河滩,经过河水冲刷并于石头间相互碰撞、摩擦留下的质底比较坚硬,并在高速撞击时能产生火花的石头。也有从山里直接开采出来的,它的纯度比较高,所含成份和现代的火石相同。
火绒就是艾蒿的嫩叶,一种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在春夏之末将其叶片采摘凉干或阴干后用手揉成絮状待用。因艾蒿自身具有抗菌、防霉、防虫、镇咳祛痰的功效。民间自古就有“端午采艾,悬门户上”,“居家常备艾,老少常无患”以禳毒气的习俗,因此先人们把它做为点烟的火引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火钢大众化的就用一小块硬度不太强的普通钢条,经热处理及打造成弯弯的镰刀形状成为火镰的主件。比较讲究点的器物主人,在钢条上刻有麒麟喷火、龙吞火球等纹饰,并把一块皮革镶嵌在弯弯的钢条内,制成象现代女性手里拿的小坤包样子,口上嵌有两块铁皮,其中一块带有磁性,不用时会自动把口封好,起到防止包里装的火石、艾绒等物件丢失或受潮的作用。再缀上一根好看的绳子,穿上一棵不错的珠子或玉器或玛瑙,这样既增大了体积也美观了火镰的主体,它反映了主人的品位和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