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  历史事件

1912年8月14日:金克木出生

编辑:古诗文网发布时间:2022-07-25

金克木(1912年8月14日—2000年8月5日),男,字止默,笔名辛竹,安徽寿县人,中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梵学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家,与季羡林、陈玉龙并称“北大三支笔”,和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未名四老”。

20世纪三十年代后到北京求学,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员,同时还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世界语等多种语言。1941年金克木经缅甸到印度,任一家中文报纸编辑,同时学习印地语和梵语,后到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佛学,同时跟随印度著名学者学习梵文和巴利文,走上梵学研究之路。

1946年金克木回国,应聘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1948年后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曾任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中国世界语之友会会员,第三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第五届至七届常委,宣传部部长。2000年8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临终遗言:“我是哭着来,笑着走。”

创作特色

诗歌

金克木善于运用古典意象在抒情空间里凝结了现代人的感触,使抒情具有客观化的意味,提炼出精致深婉的诗情,在精神和情感层面得到共鸣,具有舒缓的韵律美。金克木不仅注重诗“质”之美,其别具一格之处还在于在隐藏自己与表现自己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他主张情知合一,以简约追求丰富,以有限追求无限,营造出悠远深微的诗境。

金克木步入诗坛时有《秋思》《黄昏》。

《古意》是执著等待的背影,从“枯叶已铺满空山”的·秋冬时节到“上山采蘼芜”的春天,不见佳人归来,心却依旧,等待在此富有对理想坚守的意味。黑洞洞的《眢井》点化出阴森的气氛,诗人充满了奇特的联想和想象,虾蟆、土蛇、冥索的哲人、自杀少女的枯尸被有意味地联系起来,给人以想象的冲击力。

《镜铭》是借铭语“见日之光,长毋相忘”。婉转表述爱的誓言,在回忆的春天里会让人发出会心的微笑。

《灯前》是日常生活的剪影,琐碎而平静,“默默地做着事:针线,茶饭。/默默地消损着:日里,夜里。”年华在简单的生活中蒙上苍白的色调,是对生命在单调的日常生活里日渐消损发出喟叹。

《香草》《美人》吟出“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况味,又融人漫漫等待的焦灼,这不单是古音的回响,更是孤独的心在现代社会里悬空无着落时的期待与追索,正是长期浸淫古典诗歌的氛围里,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精心运用繁复的古典意象,个体的思索浸染了绵密的思绪,在富有古典意味的框架内抒写着现代人的情怀,使抒情客观化,凝结了冷峻的意味。

散文

金克木的文字精细而立意宏远,微言大义,在漫不经心的叙述中,潜伏着一种严密而不可肢解的精神脉络,思想被整合在天马行空的文字中,自然、随意、顺理成章,没有硬要讲道理。在金克木的文章中,他对新思想、新事物,对社会和时代的变革,无不具有深入的了解与思考,对许多社会现象都有深刻绝妙的认识。他文章中蕴含的知识带给我们高明,但启发我们自己睁眼看世界的,是金克木积极、开放、热诚的生命态度,对世界、对人生的探究、思考和深峻的智慧。金克木的创作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想促进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健康发展。

金克木的《旧巢痕》和《难忘的影子》虽用的是第三人称,两本书其实是他的自传。而除了自传性作品外,金克木还有为数不少的回忆性随笔,表面上看作品是对亲朋故旧的一种怀念,但深入其中,读者会发现这些回忆性散文更多的体现出了一种文化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