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  历史文化

陶片放逐法什么时候确立

编辑:古诗文网发布时间:2022-07-25

“陶片放逐法(Ostracism)”,希腊原文为“ὀστρακισμός”,来自“ὄστρακον”一词。

我国哲学、法学、史学界一般将其译为“陶片放逐法”或“贝壳放逐法”。这是因为原“ὄστρακον”一词原义既可指贝壳,亦可译为陶片。

近代以来,西方历史学家对雅典陶片放逐制度中所用之“ὄστρακον”到底为贝壳抑或为陶片也曾存在很大争论。然而,截至20世纪90年代,雅典考古发掘出土的“ὄστρακον”均为陶片,而无一贝壳。为使译名更符合当时雅典城邦所实施的放逐制度的实际情况,一般都将Ostracism(ὀστρακισμός)一词译为“陶片放逐法”。

相关制度

制度实施

陶片放逐法是公元前5世纪雅典等若干古希腊城邦所实施的一项独特的政治法律制度。每年雅典城邦公民大会第6次常务委员会(亦称为主席团,为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的常设机构)会议期间(12月),常务委员会会询问公民大会是否需要进行陶片放逐投票,以使城邦摆脱影响力太大的人士(制度设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放逐有僭主野心的雅典政治家),如果大会表决通过该提案,则于翌年的2月或3月间实施放逐投票,地点在雅典的市政广场(Agora)。但放逐投票会议的召开并不意味着一定有人被放逐,因为雅典法律规定放逐投票须达到6000人的法定人数。

投票当日,市政广场中央用木板围出一个一个圆形场地,并留出10个入口,与雅典的10个部落相对应,以便同一部落的公民从同一入口进场。投票者在选票——陶罐碎片较为平坦处,刻上他认为应该被放逐者的名字,投入本部落的投票箱。如果选票总数未达到6000,此次投票即宣告无效;如果超过6000,再按票上的名字将票分类,得票最多的人士即为当年放逐的人选,放逐期限为10年(一说为5年,但都可以为城邦的需要而随时被召回)。被放逐者无权为自己辩护,须在10天内处理好。

制度优点

每个公民都可以通过陶片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和愿望,体现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广泛性;有利于淘汰那些没有维护公民利益的官员,反对有损公民利益的行为,同时可以约束官员的行为,消除不稳定因素,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正常民主秩序的维护。

制度弊病

历史事实表明,“陶片放逐法”也有其难以克服的弊病,这个弊病就是依此法作出的判决,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情绪,而公民的情绪常常因受一些政治家的鼓励波动不定。因此,公民对官员优劣的判断未必都能深思熟虑,用陶片投票作出的判决也就未必准确。雅典民主政治后期,党派斗争频繁尖锐,一些政客常常以民主为号召,鼓动民众把“陶片放逐法”作为打击政敌的武器。“陶片放逐法”的弊病更加严重地显露出来,越来越失去了维护民主秩序的作用,相反,加剧了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制度存废

根据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的记载,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在领导雅典人民推翻僭主独裁统治建立民主政治的过程中(约公元前509-508年)创立了陶片放逐法。陶片放逐制度设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对付政治上掌握大权而意图恢复建立僭主政治的雅典政客。值得注意的是,该制度的真正开始实施与其制定时间相距甚远。直到希波战争中的马拉松战役(Marathon)(公元前490-前489年)之后两年间,雅典平民取得更大的政治权力后,陶片放逐法才首次付诸实施(约为公元前487年),第一次遭受放逐的人士即为前雅典僭主庇西特拉图(Peisistratus)的亲戚希帕科斯(Hipparchus)。

陶片放逐在雅典政治中并不非常频繁,而且对于被放逐的人也没有更多的附加惩罚。

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Aristeides)就曾在放逐投票时,被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请求代写上阿氏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

公元前417年春,雅典平民领袖海柏波拉斯被陶片放逐。他被迫远走萨摩斯岛,结果在那儿遭到支持寡头政治的激进分子杀害。这一事件在雅典平民当中造成极大影响,民众俨然将陶片放逐视为一出闹剧,此后不再援用,陶片放逐法在雅典城邦的适用自此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