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  历史文化

《医林改错》作品介绍

编辑:古诗文网发布时间:2022-07-25

《医林改错》,2卷,清代王清任撰,刊行于1830年。上卷内容有二,其一是论述脏腑解剖,提出了王氏所绘的解剖图谱和一些生理学方面的新观点,意在改正古人在某些解剖和生理认识上的错误。

其二是论述了王氏三首活血化瘀方剂在临床运用上的经验。下卷主要论述了半身不遂、瘫痿、瘟毒证、抽风、月经及胎产病、痹证、癫狂等病症的瘀血病机及辨证治疗,意在改正古人对这些病症认识和治疗上的错误。全书共收载王氏自制或改制古方而成的32首活血化瘀方剂及其在临床运用的经验。

成书背景

王清任在行医过程中深感“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在阅读前人有关人体脏腑的论述及所绘之图后,发现“立言处处自相矛盾”。

后王氏赴滦州稻地镇,正遇当地传染病流行,小儿死亡甚众,在义冢处看到许多被狗咬过的破腹露脏的小儿尸体,遂“不避污秽,每日清晨,赴其义冢,就群儿之露脏者细视之,犬食之余,大约有肠胃者多,有心肝者少,互相参看,十人之内,看全不过三人,连看十日,大约看全不下三十余人。”后来,王氏又根据自己观察受刑处死者之内脏情况,以及向人请教所知,绘成“亲见改正脏腑图”,于是撰《医林改错》一书。

流传版本

《医林改错》现存道光初刊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出版。

内容简介

《医林改错》上卷记述王氏所观察到的“卫总管”(腹主动脉)、“荣管”(上腔静脉)、“遮食”(幽门括约肌)、“津管”(胆总管)、“总提”(胰脏)、“膈膜”(横膈膜)等结构。论述了前人有关脏腑解剖与生理的某些错误认识,纠正了古人所认为的“脾闻声则动”“肺中有二十四孔”“尿从粪中渗出”等错误论断。

对前人有说右肾为命门,另有人说“两肾为肾,中间动气为命门”的说法提出异议,指出了它们的矛盾。此外,王氏再次肯定脑主宰思维和记忆的功能,指出“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但是王氏所观察到的是病死或被狗咬食破坏的内脏结构,故其论述也有错误之处,如他认为“心无血”和“头面四肢按之跳动者,皆是气管”等。

王氏在医学上另一项重要贡献是他的气血理论及所创制的多首活血化瘀方剂。他很重视气血病机,强调“治病要诀,在明白气血。”王氏创制的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已成为调理气血的名方,广泛应用于临床。王氏在《医林改错》《论抽风不是风》《论痘分胎毒》等篇中也有很多正确见解。

作者简介

王清任,一名全任,字勋臣。河北玉田鸦鸿桥河东村人。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卒于道光十一年(1830),享年六十三岁。

少年爱好拳术,曾考中武秀才,又尝捐资得千总衔。二十多岁开始行医,三十多岁即有医名。曾游历滦州(今河北唐山地区)、奉天(今沈阳)等地,考察尸体解剖。后至北京行医,开设知一堂药铺。著有《医林改错》两卷。

影响评价

《医林改错》改正了许多古人脏腑认识的错误,创制的活血化瘀方剂至今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同时受时代限制该书关于解剖的论述也有不少不正确的地方,关于脏腑的论述也受到一些后世医家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