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黄花是怎么来的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人们叫未出嫁的女孩都会叫黄花闺女或者是大家闺秀,那么,为什么古代会叫女孩为黄花闺秀呢?其实,这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有关,当时的女孩们喜欢用贴黄花的方式来装饰打扮自己,有木兰诗可以作证“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那么贴黄花是怎么来的呢?
花黄是古代汉族女子的一种面装。用黄粉画或用金黄色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贴在额上,或在额上涂点黄色。 这种化妆方式起自秦朝,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始成为流行的女子面饰。
花黄也称花子,是古时汉族妇女脸部的一种女性额饰,又称额黄、鹅黄、鸭黄、约黄等。它是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因所贴部位及饰物质、色状不同,又有“折枝花子”、“花油花子”、“花胜”、“罗胜”、“花靥”、“眉翠”、“翠钿”、“金钿”等名目。
也有用黄颜色的饰粉直接在额上或脸颊两侧画上各种花纹的。“贴黄花”是少女特有的妆容,因此,也就成了少女的代名词。南朝陈后主《采莲曲》中云:“相催暗中起,妆前日已光。随宜巧注口,薄落点花黄。”北朝民歌《木兰辞》里,木兰恢复女儿打扮的一个标志就是“对镜贴花黄”。
可见贴花黄是古代少女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装扮。
按照风俗,少女出嫁后就要另作一番打扮,因此古代民间有俗谚说:“今朝白面黄花姐,明日红颜绿鬓妻。”时间久了,“黄花”两字颠倒用在“闺女”一词前面,构成了“黄花闺女”一词,这一用法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了未婚少女的代名词。
同时,“黄花”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所以,“黄花闺女”也喻指没有过性行为的年轻女性。
贴花黄的来历
关于贴花黄的来历,宋代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三十《时序部·十五·人日》引《杂五行书》中曾提到这样一个故事:
南朝南北朝刘宋时,宋武帝有位女儿寿阳公主,生得十分美貌。某年农历正月初七这天的下午,寿阳公主与宫女们在宫中的花园里嬉戏。不久,寿阳公主感到有些累了,就躺卧在含章殿的房檐下小憩。当时正是梅花盛开时节。一阵风吹过,将树上的梅花片片吹落,有几瓣梅花恰巧掉在公主的额头上。公主脸上的汗将梅花渍染,留下斑斑花痕,公主被花痕衬得更加娇柔妩媚。
皇后见了,十分喜欢,就让寿阳公主保留着它,直到三天之后花痕才消失不见。
从此以后,爱美的寿阳公主便时常摘几片梅花,粘贴在自己前额上。宫女们见了,个个都非常羡慕,并跟着效仿起来。
寿阳公主这种打扮被人称为“梅花妆”,简称“梅妆”,便在宫中流传开来。后来又进一步流传到了民间,许多富家大户的女儿都争着效仿。可是,腊梅花的开放是有季节性的,并不是一年四季都有。于是,有人便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用花粉做成黄色的粉料,用以化妆。这种粉料,人们便叫做“花黄”或“额花”。
-
上一篇: 垂体瘤能治吗
-
下一篇: 十八般武艺最初指的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