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蝠是什么样子的
近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一河岸边出现多达8万只狐蝠。当它们在空中飞动时,黑压压一片场面十分骇人。居民不得不忍受狐蝠产生的气味及粪便。据报道,该地区每年都会有大量蝙蝠涌入,当局已向市民发出警告。
狐蝠是世界上最大的蝙蝠种类,体型较一般蝙蝠大,两翼展开长达90厘米以上。由于头型似狐,口吻长而伸出,故称狐蝠。日间成群倒挂在大树枝上,夜间成群出动,觅食野果、花蕊,对果园危害极大。每胎1仔,冬季隐藏于洞穴中冬眠。
外形特征
狐蝠科成员以大眼睛、狐脸、短尾或无尾、耳朵结构简单、口鼻部较长为特征。一般体型较大,但有些种类很小,体长只有5~40厘米,最小的体重15克(如食花粉、花蜜者),大者达900克。狐蝠属,股间膜不发达,仅沿后肢留存很狭的一条边缘;第1、2指都有爪,且呈一定程度的游离状(个别种类例外);耳壳简单,卵圆形,耳缘联成圆圈,无耳屏和对耳屏;眼发达,视觉良好;头骨吻部较长,腭部后缘超出臼齿,臼齿齿冠平坦,中央具横沟,适于软质食物;舌很发达,食花粉、花蜜的种类尤其突出,可伸出口外很远。
狐蝠科成员的总体外形多比较接近,但体型差距很大,其中一些最大型的成员如狐蝠属(Pteropus)的大型种类体长超过40厘米,翼展超过1.5米,体重超过1公斤;而小型的无花果果蝠属(Syconycteris)的成员体长仅5~7厘米,翼展不到15厘米,体重不及20克。二者虽然大小差别甚大,但无花果果蝠看上去颇似小型的狐蝠。
生活习性
狐蝠科成员均为植食性,其中大型的种类多以果实为食,小型种类主要食花蜜。它是夜行性动物,清晨及黄昏为其活动高峰时间,常远距离飞行觅食。其主要靠嗅觉发现食物,仅棕果蝠等少数属有超声定位功能。
大型者多聚居,小型者多独栖。终年繁殖,或集中在9~11月间,翌年2月产仔。最多每年1胎,每胎1~2仔,饲养条件下可活20年。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东半球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总数超过160种,以东南亚和非洲种类最多。狐蝠科也有少数相貌比较特殊的成员,如非洲的锤头果蝠(Hypsignathus monstrosus)口鼻部膨大似锤子;分布于西太平洋诸岛的背囊果蝠(Notopteris macdonaldi),有不同与其他果蝠的较长的尾。中国境内分布5属7种,见于华南区,包括台湾和海南省。
其中,种类较珍贵的琉球狐蝠分布于琉球群岛和九州南部等地,以及我国的台湾。台湾的亚种(P.d.formosus)为台湾特有,且为台湾翼手类中唯一的食果蝠。分布记录包括台湾的花莲、台东、高雄、兰屿和绿岛,据报道,现仅见于绿岛、花莲及宜兰。云南分布有莱氏狐蝠(Pteropus lylei),台湾地区则有台湾狐蝠(Pteropus dasymal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