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  历史事件

叙任权斗争的过程

编辑:古诗文网发布时间:2022-07-25

叙任权斗争(Investiture Controversy)或叙任权争夺(Investiture Contest)是中世纪的欧洲最著名的重大冲突事件,矛盾的双方是教会和世俗君主。在11和12世纪之际,数位教皇挑战和指责西欧君主所握有对圣职的任命和授予权。

虽然在此期间,最著名的事件是发生在1075年亨利四世与教皇格里高利七世之间争夺任命教会圣职(叙任,investiture)而发生的斗争,但是短暂而重要的斗争却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一世与教皇帕斯卡尔二世在1103年至1107年之间发生的教俗之争,最终以伦敦条约结束双方的争执。

同一时期的法兰西国王也与教皇也因圣职任命和授予发生冲突,教皇与英格兰和法兰西国王的教俗冲突在整个主教叙任权事件中属于次要事件。上述所有教俗冲突在1122年的沃尔姆斯宗教协定中全都得到解决。

伴随着萨利安王朝的衰落,这场冲突导致了近50年的神圣罗马帝国内战,诸侯和教会联手压倒了皇帝并获得了胜利,而王权的复兴则要等到霍亨斯陶芬王朝登基以后才得以实现。

1024年,来自法兰克尼亚的康拉德二世当选为东法兰克国王,并于1027年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

王朝统治期间,皇帝同罗马教皇发生叙任权斗争。中世纪早期至中期,日耳曼贵族普遍缺乏文化教养,因此无法提供高效的行政管理,因此历代君王常常雇佣谙熟古罗马法制的天主教主教管理行政事务,也因此,君王经常决定进入教会任职的人选。

在克吕尼改革初期,罗马教廷愈发认为此种行为是一种不妥当的越权。教宗额我略七世决心反对此类行为,于是引发与皇帝亨利四世的主教叙任权之争,后者反对教宗的干涉并劝说主教把教宗罢黜。

教宗反击,也对亨利四世处以破门律,开除教籍,宣布废黜国王并解除亨利的忠诚宣誓。得知亨利四世被绝罚,为了争取更大权力的帝国诸侯们便选出另一位皇帝:施瓦本的鲁道夫。

亨利四世发现自己在政治上孤立无援,只好强迫自己于1077年进行著名的卡诺莎之行,并以背负耻辱的代价使自己恢复教籍。在恢复教藉后,亨利四世成功击败对立国王,更一度将教皇逼上绝路,但最后又遭遇更多的起义、再度被开除教籍,甚至是他自己儿子发动的叛乱等劫难。

1122年,亨利四世之子亨利五世成功与教宗和主教们达成《沃尔姆斯宗教协定》。帝国的政治权力被保留,但这次冲突显示所有统治者的权力都有限制,尤其是有关教会的,并取消皇帝此前享有的圣人身份。教宗和诸侯们自此在帝国的政治体系中占据了同等重要的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这段期间,“罗马人的国王”取代了”东法兰克国王“,首次成为未加冕的皇帝当选者的称号:这是年值冲龄登基为王的亨利四世对教宗额我略七世的回应,后者企图通过称呼幼王为“德意志国王”或“条顿人的国王”来否定未加冕为皇帝的国王统治的罗马性与普世性,以此确立教廷对帝国的优越性。

1125年末代君主亨利五世去世后无嗣,王朝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