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和京剧的区别在哪
秦腔与京剧都是我国古老的戏剧,同样都有脸谱(秦腔脸谱与京剧脸谱。)它们也都深受广大人们的喜爱,俗话说“一方水土样一方人”地域上的差异也造成了文化上的差异,那么秦腔与京剧的区别在哪里呢?
同源异流的秦腔与京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川地貌不同,则风物人情迥异。大抵北人豪放而南人精细。秦腔与京剧之所以能流传到现在,跟它们内在的文化蕴涵有着深刻的关系。秦腔更多的是一种大喜大悲,痛快淋漓的悲剧精神,一种求“过”的思想;而京剧虽是建立在昆弋秦徽汉诸剧的基础上,却被封为清政府的“内廷供奉”,所以它是《雅》是《颂》,是贵人们雅化后的东西。
看上去,秦腔与京剧是两种迥然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是,包括程砚秋先生在内的很多研究声腔艺术的权威人士,却提出了秦腔与京剧同源异流的观点。在我看来,在现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的潮流中,这种对秦腔和京剧源流的追溯和对它们艺术特色的比较,是尤其有意义的。
一、秦腔与京剧的历史源流
秦腔产自大西北黄土高原。八百里秦川莽莽苍苍,东有黄河之九曲回肠,西岳华山雄奇峻险。“长安自古帝王都”,“周秦汉唐竞风流”,一部漫漫中华文明史,大半都发生在这块土地上。史书里边记载关中“民质直而尚义”,“长安险绝之士,民多刚强”“大抵夸尚气势,多游侠轻薄之风,甚者好斗轻死”“关陕之地,风气刚劲,俗尚武节”。孕育于这样一种环境里的秦腔,自然是高亢激越,粗犷豪壮的,而且善演历史剧。
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秦腔资料是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的传奇剧本《钵中莲》,里边已经出现[西秦腔二犯]的曲子,曲词结构为七言句式,上下对句,已经合乎后世的板式变化规范。到了清代,秦腔见于文献资料的情况就多了起来,如李调元《剧话》:“俗传钱氏缀白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称为‘梆子腔’,蜀谓之‘乱弹’。”由此可见,秦腔至少在明代已经比较成熟了,到了清代便昌盛起来。
京剧的历史就短得多。乾隆十五年,借弘历帝庆寿之机,江南的地方戏徽班进京。到嘉庆、道光年间,徽班已控制了北京的舞台,致使先前红火异常的秦腔也衰落了下来,许多秦腔演员因之失业。而徽班乃聘其入班,就形成了“徽秦合流”,从而奠定了京剧形成的基础。
而京剧的真正成形则要等到另一家“弟兄”的入伙才告完成,那就是汉调。它是流行于湖北汉水一带的地方戏种,吸收了来自安徽的二簧和来自陕西的秦腔(在汉调中演变为“西皮”)而发展起来的。由于安徽、湖北地方相邻,在入京之前即已有频繁往来,因此近似之处颇多。
而此前的徽秦合流,已为汉班加入徽班同台表演奠定了基础(因为汉调的西皮实即秦腔变来,二簧则与徽戏的二簧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徽汉合流”也就水到渠成。唯其如此,京剧才最终形成。
二、秦腔与京剧的唱腔
京剧与秦腔同是板腔体剧种。而秦腔属于梆子腔,京剧属于皮黄腔。最早开创并使用板式变化体结构的便是秦腔。
它的特点是:曲词结构为齐言体(常见的是七字句和十字句式),这种形式起源于说唱文学。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秦腔唱词是万历四十八年的传奇剧本《钵中莲》,里面已经出现“西秦腔二犯”的曲调,其唱词为“雪上加霜见一斑,重圆镜碎料难难。顺风追赶无耽搁,不斩楼兰终不还。”可见其结构为七言句式,上下对句。
秦腔的板式是以“二六板”为核心唱板,再由原板衍生出节奏变化各异的六大板式:箭板、慢板、二六、二导板、代板、滚板。秦腔六大板式除滚板外都分为花音苦音两大类,二者在唱腔结构上是大致相同的,只是主音有区别。花音比较欢快,苦音比较悲伤。
京剧唱腔则分西皮和二黄两种。西皮音调欢快,二黄音调深沉。他们和秦腔的花音苦音的区别不同,西皮二黄各有反调,反西皮、反二黄的音调比较悲伤。京剧的西皮二黄也各有各种板式,如导板、回龙、慢板、原板、二六、摇板、快板、散板等。此外,京剧音乐中还有四平调,南梆子,高拨子,吹腔。
秦腔音乐还有一个重要特点——与其他地方戏曲一样,使用“十三辙”,但偏重使用“言前,中东,人辰,江阳”等辙口,显然都是比较重,响,亮的音韵。
秦腔中的拖腔有必须归入“an”韵的要求,不论拖腔前的那个字归属何韵,一律转入“an”进行拖腔。如《五典坡》王允唱“骂一声”由“eng”韵转入“an”。
王宝钏唱“老爹爹莫要”由“ao”韵转为“an”,“有几辈”“ei”转为“an”,再如《三滴血》中男读女织那段姐姐唱“兄弟呀”句加了个垫字“呀”再转入“an”拖腔,“姐姐呀”句也是同样转入an“拖,”母亲“句由”in“韵转入”an“韵。秦腔唱腔中的这个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大概由于”安“韵比较高扬响亮,发音部位没什么阻挡,容易拖唱,听来饱满酣畅。
秦腔的音乐给人的总体感觉就是繁音激楚,热耳酸心,使人血气为之动荡。而京剧就大不同了。京剧的音乐就是一盘大杂烩。虽然是杂烩,但由于用得好,运得妙,水乳交融,所以它仍是京剧,而不是各种曲调的无序混杂。它广泛吸收了各大剧种的精粹,而又能化为己用。
京剧的曲调最主要的就是西皮跟二黄。清人李调元《汉口竹枝词》这样描写到:”曲中反调最凄凉,急是西皮缓二黄。“可知二者”性格“是不同的。这不同是由先天出身各异造成的。
总论
秦腔的特色在于它的痛快淋漓,在于它的悲壮朴实,在于它的粗犷豪放,它展现的是秦人、秦地的精魂,它是诗经中的秦风,是大秦之声,是汉唐雄风,是“关西大汉手执铜琶高歌大江东去”的遗响。那一声撕心裂肺,那一吼声震屋瓦,展现的是大西北的雄壮、孤寂、苍凉,展示的是生活在这快土地上的人民的苦难艰辛与沧桑。“长安自古帝王都”转瞬间可又何不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正因为如此,才有大苦大悲的秦腔的,才有说不尽的盛衰兴废,才有演不完的忠奸善恶,唱步完的悲欢离合。
而京剧,它虽然是建立在昆弋秦徽汉诸剧的基础上,但由于一度被清廷加以雅化京化,成为宫廷御用的宴乐,当然,这样也并非全然不好,它使京剧更加规范严谨,成为一套体系化程式化的的艺术,使之更加华美丰富完善。当然如果京剧日益雅化,沦为政治包养的东西,就会脱离社会大众。随着社会的发展,戏曲也要与时俱进,才不会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陕西与北京,一个西方,一个东方,其文化差异不可谓不大。秦腔与京剧,二者都自成一派,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精华所在。而二者虽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依旧没有湮没住他们的光辉。
-
上一篇: 武丑是什么意思
-
下一篇: 《终极笔记》考古队究竟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