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  历史人物

魏源的求学之路

编辑:古诗文网发布时间:2022-07-25

嘉庆十二年,少年魏源离开了苦读多年的家塾,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来到了邵阳县城爱莲书院求学。

相传著名文学家周敦颐即在此种莲,他的传世名篇《爱莲说》就在此完成。其中名句“莲,花之君子者也”,即为爱莲书院起名之滥觞。爱莲书院的读书生活给魏源留下绮丽的回忆,他在《答友人书院读书之邀》一诗中吟道:“池莲应入梦,门柳正扶春。”

“岁时,参加县考,”前三名魏源、何上咸、石昌化,联名如贯珠。而何最少,世称“三神童”。县试之后,补县学弟子员。参加府试,考取案首。此时的湖南学政是李宗瀚,乾隆五十八年进士。他是藏书家、金石家和书法家。这位博学多才的学政看中了年轻有为的魏源,对魏源爱护有加。三年县学使魏源知识面拓宽,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爱莲书院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河州知州杨增新(字鼎臣)在修筑莲花堡竣工之际创立的。翌年秋季招生开学。此乃在河州北乡兴建之最高学府,与河州凤林书院、和政龙泉书院统称清代河州三大书院。

学院简介

书院建于城内什字之东50米处。校舍规模面积约3200平方米。书院为四合院形式,前后两院,内设大厅、讲堂、斋舍等建筑,计23间。置山长(今学校校长)1员,由知州聘任,主持校务,并任主讲。首任山长系清光绪中期秀才萧正中,教习1人。先后任教习者为杨枢斗、杨希霖、杨世英、蒋步颖、鲁丕敏等,均系秀才。

教授课程

书院每月十六、二十六日为课期,生童课额8名。时授《三字经》《百家姓》《幼学》《孝经》"四书五经"和古诗文等。山长主讲"四书五经",其余课程由教习任讲。无固定授课时间,多由山长自定,生童自学。考试皆以制艺试贴取士,童试兼赋论,乡试兼经策。肄业之士均以"四书五经"为体,文章诗赋为用。由山长命题,生童写答交卷,经山长批阅后,当面讲解发卷。

学业奖励

生童均发奖钱,正课奖金白银二至六钱,副课奖金白银二至四钱。为筹措书院办学经费,知州杨鼎臣捐银1100两,并将宋家城旱地学田1476亩租给农民耕种,岁收租银123两1分8厘,发商生息,作教习修金;城内地基变价得钱1200两,发商生息,作学生膏火(灯油费)。

学院设备

设备主要有办公桌、课桌凳20余套,还藏有经史、文学、地理等各种书籍百余册。

人文历史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谕立停科举,以广学堂",废八股,考试策论,借以选拔"体用兼备"通经济的人才,通令全国筹办学堂。河州知州赵谦将爱莲书院改名为爱莲初等小学堂。山长改称校长,教习改称教员。时有教员1人,学生14人。

学制5年,开设修身、读经讲经,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动植物)、体操等课程,有时可加图画、手工等课程。翌年二月,改爱莲初等小学堂为第五区第一高等小学堂。置校长1人,教员2人,高初级学生分别为20人和23人。高等小学堂学制4年,除开设初等小学堂课程外,视地方实际加授商业、农业。课程设置虽有规定,但因地方偏僻,教材无法落实,学堂仍以学《三字经》《百家姓》《古文观止》《唐诗》及"四书五经"、算术等课为重。书院至学堂历经14载,为河州北乡小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奠定了基础,也为地方培养了大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