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  历史人物

太子丹为什么要让荆轲去刺杀秦王

编辑:古诗文网发布时间:2022-07-25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每每当人们想起荆轲,这个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刺客之一,这样略带伤怀却骨透豪迈的字句,就早早出现在意识当中,避无可避,虽趋俗套,但意境却再贴切不过。藉由此,我们甚至可以窥见这个千古绝唱般的刺客故事,一如所有被历史所铭记、被后人所传颂的曾经,在寒风瑟瑟的易水河畔,决然一身的背影。只是那时那地,谁曾想到,千百年后,这水、这风、这背影,都因为之后所上演的惊心动魄的刺杀秦王的大戏而成了亘古流传的唱词,辈辈传咏。

荆轲刺秦王的源头就是一个人——燕太子丹。燕太子丹作为刺秦王的幕后策划者,自身也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他是燕最后一个君主喜的太子,历史上对于他的评价也都褒贬不一,但是更多人是怀着同情的眼光来看待他的。他想通过荆轲来挽救宗国的命运,完成自己的事业,但是却把荆轲和自身推向了一条不归之路。

他作为一个政治家,虽然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但是也能够做到礼贤下士、心系祖国,更让人对他产生怜爱之心的还是他的命运。他少年为质,想要报仇,保护祖国,最后却落得被父亲杀害以博得敌人欢心的下场,这个人物极富悲剧色彩,同时千古流传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正从他这里开始。

荆轲在燕国的时候,燕国太子丹就在秦国做人质,但是过了不久,他逃回了燕国。燕丹子过去曾在赵国做人质。眼看着秦国不断挑起战端,天天出兵山东,攻打齐、楚和三晋,蚕食着各国的版图,太子丹心中自然万分担忧。这样的情形,燕国被秦王的战火所覆灭也仅仅是时间问题了,可是以现在燕国逐渐衰弱的国力,连与其他普通的诸侯国较量尚且不足,根本谈不上靠自己的力量来抵御秦王的侵略。燕国国内被一片惊恐所笼罩。

恩师鞠武毕竟是燕国的老臣,为人谨慎持重,他对于秦国的情况做了精辟的分析,话虽然字字珠玑,但是太子丹的心已经完全被屈辱和仇恨占据,再加上如果不早早想出对策,面对燕国的就只有覆灭,太子丹没有听从老师的劝阻,依旧希望老师能想出与秦王抗衡的妙法。鞠武也许看到了太子丹内心的想法,知道分析和劝诫已经没有意义,只是说:“让我进一步考虑考虑吧。”国家有难,田先生自然拒绝不得,来拜访太子丹。

田先生登门的时候,太子丹急忙上去迎接,倒退着把田先生接进屋中,跪下来拂去椅子上的灰尘让田先生落座,将自己礼贤下士的一面全然显露,极力表现自己对田先生的无比尊重。通过这层层的举荐,太子丹知道了荆轲,并且把希望寄于这个想要证实自己价值的勇士,于是荆轲得到了他人生中第一个并且也是最重要的机会。现在我们看来这个机会像是历史同他开的一个玩笑,太子丹的愁苦心情、田光的死、樊於期的献身,使得最后的易水之行一开始就带着浓重的悲剧气氛,荆轲最后倚在柱子上死去的时候是否对自己的命运有一些悔悟呢?但是这些也是后话了。

燕国弱小,多次被战争所困扰,如今就算征发全国的力量也不可能抵挡住秦军。诸侯都畏服秦国,没有谁敢提倡合纵策政和燕国联合,我们不能就这样坐以待毙。”太子丹说这话的时节,嬴政已经做了二十年的皇帝,他的将军王翦衔命随时会饮马易水,而此时的燕国已是没有了燕昭王,没有了郭隗、乐毅、邹衍和剧辛四贤的燕国,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和实力。

所以太子丹心中明白,要想抗衡,唯一将矛头直指嬴政一人,唯有刺杀一路可走。于是太子丹决定铤而走险,对荆轲说出了刺杀的计划。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全天下最勇猛的人,将他派往秦国,由他用重利诱惑秦王,秦王贪得无厌,一定能够让他进见,到时候如果这位勇士能够劫持秦王,逼迫秦王让他全部归还侵占各国的土地。

如果能做到像曹沫劫持齐桓公那样,那就太好了;如秦王不肯妥协,就趁势杀死他。他们秦国的大将在国外独揽兵权,而国内出了乱子,那么君臣就会彼此猜疑,趁此机会,东方各国就能够联合起来,各国合力一定能够打败秦国。这是我最高的愿望,却不知道把这个伟大而又十分危险的使命委托给谁,如今上天把您荆轲派到我的面前,让我看到了希望,我觉得您是能够担当起大任的勇士,希望荆轲您能够仔细地考虑这件事。”

听了燕太子道出了心中所愿,荆轲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做回答,说:“这是国家的大事,而且此事的成败所关系到的后果非同小可,我的才能低劣,恐怕不能胜任。”太子的情绪很激动,听到荆轲拒绝的言辞,上前伏在地上,并且向荆轲叩头,坚决请求不要推脱,最后荆轲便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