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  历史事件

测谎结果准确吗

编辑:古诗文网发布时间:2022-07-25

测谎器(lie detector)一译“测谎仪”(其实是“测真仪”),亦称“多道心理测试技术”、“多项描记器”。检测受测者是否说谎的仪器。利用受测者因说谎而产生某些生理反应的原理设计制成。

测谎原理:当说谎者编造谎言又担心谎言被揭穿时,常会感受到一定的心理压力,产生紧张、恐惧、焦虑、内疚等心理反应和与之相关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心跳加快、血压上升、体温微升、出汗、胃收缩、消化液分泌异常、肝释放更多的糖进入血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瞳孔放大、肌肉颤抖等。这一系列生理反应均受人体植物神经系统控制,都是不随意的,测定这些生理变化即可判定受测者是否在说谎。

发明历史

第一台现代测谎器是1921年由加里福尼亚州立大学医科研究生约翰·赖森发明的,因为它能把三种以上的反应记录在纸上,因此又称为多项记录仪。

现代测谎器,大的需在实验室内使用,小的如同小型发报机一样可装入公文包内,测谎时将一条测量管围在受测者的胸部,以测量发汗情况;血压计缠绕在手臂上用以测量血压和脉搏;手指头接上电极用以测量通电后的皮肤反应,测量结果通过传感器传到自动记录仪上,被同时记录下来。

测谎时询问人先提出控制或试探性问题,记录测试数据;然后提出敏感问题,比较两次记录之差异,就可以看出受询问者是否紧张或在说谎。

测谎器虽然在一些国家被广泛应用,但是它的合法性一直受到怀疑,一引起刑事调查人员认为它是很有效的审讯工具;一些心理学家则坚持说,焦虑或愤怒引起的生理反应和说谎很相似,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很难保证。尽管如此,近几十年来测谎器的运用范围在国外一直在扩大。美国的银行、商店、大企业、甚至国务院在任用雇员时,偶尔也会要求应征者接受测谎试验,当作任用条件。

测谎器的百年历史说明:测谎器的发明及其应用的测谎技术,已经发展成为涉及实验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预审学、技术防范学和发明学等学科领域的一门交叉学科--测谎学。它既具阶段性成果,也具有发展的广阔前景。

测试流程

一般被测试者,先坐在椅子上,警察先要求他(她)心里默想一个阿拉伯数字(一般10以内)然后警察开始问∶是不是1(2,3,4,5,6......)然后警察通过观察电脑上显示的他(她)心理条形图,判断出这个数字是什么(这是为了给被测试者心理压力)。最后警察再问与案件有关的问题(注∶测谎器一般情况下是很少用的,因为一些人自我本身就是紧张性的,所以测谎器所的出的结论一般不作为证据使用,还以当事人自己承认为主)。

国内应用

我国测谎技术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公安部门,成为技侦的有力辅助手段。90年代进入司法部门,极大地辅助提高了法官们鉴别举证真伪的能力和信心。比照测谎器应用在美国的发展规律,可以预测,为了打假和防窃,测谎器(心理压力情绪仪)必将很快进入我国员工招聘和商业服务领域。为了避免重蹈测谎器在美国泛滥应用的覆辙,相应的立法应及时出台。

2004年9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和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武伯欣在接受采访时透露,目前测谎仪准确率已达到98%,测谎仪其实是“测真仪”。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诉讼中委托鉴定审查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其中明确测谎结果不属于民诉法规定的合法的证据形式,只能起参考作用,人民法院不予委托鉴定,以避免将测谎结果当做鉴定意见,影响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和司法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