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养重生平简介
张养重是明清之际诗人,是淮安(旧名山阳)清初诗坛魁首,时称“张山阳”。他以其坚贞的人格与高洁的诗品赢得了当世名流如王士祯、阎尔梅、杜溶等人的极口称道。更赢得了其后学人由衷的敬仰。
吴玉搢美云:“国朝初年,吾淮诗人林立,然必以虞山(张养重)先生为冠”(《山阳志遗》),推奖甚诚;潘德舆赞曰:“吾乡诗人入古人堂奥者,前推宛丘,后则虞山”(《养一斋诗话》),将其与北宋大诗人张耒并论;丁晏盛称:“唐宋以后吾乡诗人,当以虞山为第一”(《山阳诗征》),尊崇备至。惜乎张氏的《古调堂集》传播极稀,故尔张养重这位曾享“海内才名四十年”(杜首昌《哭张虞山》)的诗坛名家如今竟知者寥寥,这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张养重的先世情况
其出身行伍世家,高门贵胄,自明初以降一直兴盛不衰,直至张养重父亲张宪光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获恩贡后不久,也还曾出任广西梧州府通判。他家原有良田千顷,婢仆无数,或许由于宪光的武人豪气,刚直不阿,耻为五斗米折腰,于通判任上“一朝拂两袖,携母归林泉”后,张氏家道便日渐衰落,更加上张养重本人自小醉心儒业,于“所剥蚀夷然不之问,惟把卷行吟,登临自远”,所以张养重成年立家时,他能够承袭的祖业除了敝庐几椽,薄田数亩(且尚远在涟水),其它已近乎于无了。
张养重生活时代
清康熙八年(1669),由康熙八年逆数五十三岁,亦复正是明万历四十五年。不惟如此,蒋氏诗还为我们提供了更详尽的信息,它不仅让我们确信了虞山必生于万历四十五年,而且还让我们知道了虞山的生日,亦即农历八月初八。
少年情况
仅晓得以下几点:一即前述邱序所称其醉心儒业;二是《县志》称其为崇祯十六年(1643),亦即明朝彻底灭亡前一年的诸生,可怜次年便落籍了。这年他才二十七岁,少壮英姿,风华正茂,如鹏展翅,适待翱翔九霄啊。
剩余人生
满清入主中原,年轻的张养重选择了栖隐林下,而且终生不渝。
顺治年间,除丁酉至已亥(1657-1659)几年中曾偕同阎再彭三至镇江外,张养重一直隐居在淮安。起初住在新城旧宅,到了顺治五年戊子(1648)攻陷淮安的清军决定占用新城作为屯兵集中营,强行将原新城居民驱出城外,张养重被迫迁居城北祖田营居。
翌年,运河决堤,淹没了其仅有的几亩祖田及新居,不愿屈从新朝的虞山只好奉母携妻挈子迁居城南二十余里之白马湖畔阎再彭所葺的三间饮牛草堂里,“回首不堪城里望,徘徊又动故园愁”(《秋原晚步同茶坡默生赋》),虞山在穷愁困苦中熬度着亡国遗民的寸寸光阴。
真真天有不测风云,张养重本拟匿迹白马湖滨不复问人间理乱,过着“众人嗤道左,知己爱风高”(《除夕示钦儿》)的隐沦生活以终老,岂料未过数载,复逢水灾频仍,白马湖水上涨,周遭十数里一片泽国汪洋,饮牛草堂也沉没其中。走投无路的张养重不得不启齿告贷,在友人的资助下于城内驸马巷红板桥西购得一椽草屋,将老母、妻子再度迁移入城。家是安顿下来了,可几经周折,一损再损,从这时起张养重的“家计益困,仰事俯畜。多所不支”。
-
上一篇: 吴伟业的文学成就是什么
-
下一篇: 冒襄生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