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  历史文化

大漆工艺多少年历史

编辑:古诗文网发布时间:2022-07-26

天然生漆涂装应用源源流长,古今中外闻名,古老中华民族沿古至今,我国发现和使用天然生漆可追溯到公元前七千多年前,从新石器时代起人们就认识了天然生漆的性能并应用,据史籍记载“漆之为用也,始于书竹简,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

《庄子·人世间》就有“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的记载。天然生漆具有防腐蚀、耐酸、耐碱、防潮绝缘、耐高温、耐土抗性等。天然生漆也是世界公认的“涂料之王”美名。 中国古代漆器源流。

天然生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炝金、描金等工艺品,对日本等地都有深远影响。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新石器时期

浙江馀姚河河姆渡文化的第三文化层出土一木碗,造型美观,内外都有朱红色涂料,色泽鲜豔,它的物理性能与漆相同。江蘇吴江梅堰新石器时代遗阯中发现棕色彩绘陶器,经初步试验棕色物质为漆。在辽宁敖汉旂大甸子古墓中出土的觚形薄胎朱漆器,距今约3400——3600年。

商周时期

商代中期的黄陂盤龙城遗阯发现有一面雕花、一面涂朱红的木椁板印痕,河北藳城台西遗阯出土的漆器残片中,有的雕花涂色加松石镶嵌。在安阳侯家庄商代王陵发现的漆绘雕花木器中,还有蚌壳、蚌泡、玉石等镶嵌。可见商代的漆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战国时期

战国的漆工史上是一个有重大发展的时期,器物品种及数量大增,在胎骨做法、造型及装饰技法上均有创新。出土战国漆器的地区很广,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彩绘神怪龙蛇及狩猎乐舞的小瑟,随州曾候乙墓出土的鸳鸯盒,江陵楚墓出土的由蛇蚌鸟兽盤结而成的采绘透雕小座屏,堪称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汉魏时期

西汉漆工艺基本上继承了战国的风格,但有新的发展,生产规糢更大,产地分布更广。出现了大型器物,如直径超过70釐米的盤,高度接近60釐米的钟等。同时能巧妙地把若乾小件组装成一器,如盒内装6具顺叠、1具反扣的耳杯,薄胎单层或双层的漆奁,内装5具、7具或更多的不同大小及形状的小盒等。新兴的技法有针划填金的金,用稠厚物质堆写成花纹的堆漆等。

尤其是器顶镶金属花叶,以玛瑙或琉璃珠作钮,器口器身镶金、银扣及箍,其间用金或银箔嵌贴镂刻的人物、神怪、鸟兽形象,并以彩绘的云气,山石等作衬托,更是前所未有。西汉漆器多刻铭文,详列官员及工匠名。东汉魏晋南北朝期间漆器的出土,比起前代显得十分稀少,这与葬俗的改变有一定的关系。

唐代时期

唐代漆器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有用稠漆堆塑成型的凸起花纹的堆漆;有用贝壳裁切成物象,上施线雕,在漆面上镶嵌成纹的螺钿器;有用金、银花片镶嵌而成的金银平脱器。工艺超越前代,镂刻錾凿,精妙绝伦,与漆工艺相结合,成为代表唐代风格的一种工艺品,夹绽造像是南北朝以来脱胎技法的继承和发展。剔红漆器在唐代也已出现。

宋元时期

两宋曾被认为是一色漆器的时代,但发掘出土许多有高度纹饰的两宋漆器,改正了过去的认识。在蘇州瑞光寺塔中发现的真珠舍利经幢,底座上的狻猊,宝相花,供养人员是用稠漆退塑的。在元代漆器中成就最高的是雕漆,其特点是堆漆肥厚,用藏锋的刀法刻出丰硕圆润的花纹。

大貌淳朴浑成,而细部又极精致,在质感上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如故宫博物院藏的张成造桅子纹剔红盤,杨茂早观瀑图方剔红盤,安徽省博物馆藏张成造乌间朱线剔犀盒等。

远古时期古人早在5000多年前,漆业在我国就已经非常昌盛,经久不衰。人们对天然生漆的应用,主要以涂饰家具及工艺品。在化工方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它所涂的家具涂膜表面光亮夺目、丰满度好、耐高温、耐氧化、耐磨、耐久性佳、是任何化学郃成涂料无法比拟的,天然生漆是天然漆液,在乾燥成膜後,零的污染,无毒性、无辐射、是追求自然与环保的最佳产品。

生漆的用途越来越广,"美星"将天然生漆改良後,用途广泛,该漆主要用於石油贮罐及琯道、工业化工设备、地下工程、城市建设、煤气净化、航海舰船、纺织机械、发电厂、印染、医药、矿井、食品容器、航空、卫星、军工、民用、文物寺庙古建筑保护等机械设备的重型防腐。

现代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天然生漆熬合和改性,研制了不少的特有独特牲和使用性,产品直接用于化工、轻工、发电厂等国家重点大型企业和大中型企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