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布楚条约》为什么不用汉文
熟悉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尼布楚条约》,这部条约的原文用拉丁文、俄文、满文书写,唯独没有用中文书写,这是为什么呢?
尼布楚条约的俄方谈判代表是戈洛文。此前,尼布楚是中国的土地,属于蒙古王爷的牧地。随着沙俄的强大,逐步向中国东北渗透,占领了尼布楚,修建了一座城池。为了保护尼布楚,还在中国的土地上修建了雅克萨要塞,作为侵犯中国东北的桥头堡。
康熙收拾完三番之后,开始收复东北失地。于是,1685年,清康熙帝派兵攻击雅克萨,占领了这座城市。而此时的沙俄也在西线开战,与土耳其打了起来。
当时,沙俄是彼得大帝当家,就派戈洛文与中方谈判。从彼得大帝到戈洛文,都希望以谈判解决争端,避免东西两线作战。中方的谈判代表是领侍卫大臣索额图、都统佟国纲、尚书阿喇尼、左都御史马齐、护军统领马喇等等。
这场谈判耗时很长。1688年5月30日,索额图等从北京出发,一年后的1689年9月7日,中俄才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分了中俄两国东部边界,从法律上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
《尼布楚条约》以满、俄和拉丁文三种文字签订,以拉丁文本为双方共同签署的正式的文本。看看粗体字,很多人就奇怪了,中俄签订条约,为啥要在拉丁文上签字呢?
这要从传教士说起。当时,中俄两国的最高统治者都想以谈判结束东北边境的冲突。彼得大帝正在和土耳其打仗,而康熙也想尽快结束冲突,好集中精力收拾蒙古的葛尔丹部落。所以,康熙认为应该制定一个对俄国人有极大约束力的条约。但是,因为语言不同,所以康熙派出两位西方传教士。
第一位传教士是张诚,他是法国人。1685年,受法王路易十四派遣,来中国传教。第二位传教士是徐日升,他是葡萄牙人,1673年来到中国,因为精通音乐,担任钦天监,襄助治理历法,兼任宫廷音乐教师。他对中国音乐亦有研究,每闻中国歌曲,即能仿奏。
在康熙等人眼中,这两位传教士属于高级知识分子,精通多国语言,于是就让他们随着索额图去谈判。经过两人的斡旋,最后中俄双方让步,达成了统一意见。
最后,落到纸面上时,大家就开始考虑用什么文字书写。当时,中俄代表遇到一个苦境,中国人不懂俄语,俄国人不懂中文。最后,中俄找了一个中间路径,决定以拉丁文书、俄文、满文书写条约,双方在拉丁文书写的条约上签字。
之所以在拉丁文条约上签字,中方就很好理解了,拉丁文属于传教士的通用语言,肯定不会让条约走样。沙俄之所以同意,是因为沙俄内部也有很多传教士,他们非常精通拉丁文,所以也能保证用拉丁文书写的条约,不会走样。
于是,中俄双方就在用拉丁文书写的条约上签字。没用中文,还有一个原因,中俄谈判双方,包括传教士,对中文用的都不是特别流利!
后来,沙俄认为这份条约对俄罗斯人不公平,让原本无人占领的土地,划给了大清,且将责任迁怒给了传教士。根据资料记载,这份条约签订后,彼得大帝将沙俄境内的传教士全部清除,还关闭了教堂和会所。
-
上一篇: 《尼布楚条约》割让贝加尔湖了吗
-
下一篇: 《 尼布楚条约》对中国有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