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  明朝历史

常遇春:朱元璋身边的军事天才

编辑:古诗文网发布时间:2022-07-25

常遇春生平简介:常遇春的故事有哪些?常遇春的结局如何?下面小编就来为你介绍一代名将常遇春波澜壮阔的一生:

常遇春生平简介

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安徽怀远人。明代开国元勋,历任中翼大元帅,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左副将军。始封鄂国公,开平王,谥号“忠武”。在功臣排名中,位列第二。他深沉内向,勇猛果敢,常能身先士卒,却又不乏谋略,忠贞不贰,从不居功自傲,为一代名将。

常遇春生平简介常遇春的故事常遇春的结局如何?

常遇春的故事

一、连战连捷 无坚不摧

元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常遇春跟随大将军徐达攻占了镇江,接着去进攻常州。张士诚的军队在牛塘包围了徐达,常遇春率军前去救援,攻破了敌方的包围,活捉了敌方将领,常遇春被提升为统军大元帅。张士诚又以水师进攻镇江,徐达、常遇春率大军抵御。在徐达走之前,朱元璋告诫他们说:“张士诚过去是一个小商贩,为人诡计多端。他现在来攻镇江,说明他与我们已经反目,那么你们要迅速去打昆陵(今江苏常州),掌握主动,阻止住张士诚的阴谋。”徐达和常遇春率大军进攻常州,张士诚赶紧派援军去常州增援。徐达、常遇春在离城十八里的地方设下埋伏,并命总管王均用率铁骑作为奇兵,徐达亲自督军,双方在龙潭展开激战。王均用率铁骑袭击张士诚军的侧面,张士诚大军败退,结果遇上伏兵,大败而还。常州被迅速攻克,常遇春又被提升为中翼大元帅。

攻占常州后,常遇春又随徐达去攻打宁国(今安徽宣城)。元军的长枪元帅谢国玺逃走,但朱亮祖等人却坚守城池,久攻不下。常遇春身先士卒,顶着箭雨,向宁国进攻,结果中箭被抬了下来。常遇春拨出箭来,士兵为他裹好伤后,他又冲了上去。朱元璋听说久攻不下,亲自来督战,见城内流矢厉害,于是命大军暂缓进攻,命军械师造了一种飞车,前面用竹子编成垂帘,使飞箭不能伤后面的人,下面装了轮子,能飞快地进退。飞车造好之后,朱元璋命令大军把宁国城团团包围,发动了全方位的进攻。城内朱亮祖等仍用旧法对付朱元璋的部队,但失去了效力。因飞车不但速度快,能遮挡射来的箭,而且很高,能迅速从云梯爬上城墙,宁国城很快就被攻了下来。守城元帅朱亮祖被活捉,朱元璋见其长得像个莽张飞似的,心里十分喜欢,就招降了他。

宁国被攻下来后,常遇春又攻占了马驼沙,并率领水师攻下了池州(今安徽贵池)。常遇春因此被晋升为行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

二、料敌用兵 百战百胜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大举进攻陈友谅。先命邓愈攻克浮梁,陈友谅守将侯邦佐弃城逃走。朱元璋派于光复攻乐平州(今江西乐平),守将总管肖明大败,遂取乐平。接着,吴国公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为先锋,自己乘龙骧巨舰,到达安庆。陈友谅坚守不战。朱元璋以陆兵作疑兵,又命令廖永忠、张志雄率领水师打败了敌人的八十余艘战船,遂占领安庆。接着长驱而进,到小孤山,陈友谅的守将傅友德及丁普郎投降。常遇春乘胜率军追击至江州(今江西九江),陈友谅亲自率军督战。朱元璋命令水军分成两部分,夹击陈友谅,大败陈友谅,缴获舟船一百多艘。陈友谅仓皇携妻儿老小逃到武昌,江州遂被占领。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二月,江浙农民起义首领、割据势力头目张士诚,乘红巾军刘福通统兵援救益都(今山东益都)的时候,派大将吕珍为先锋,弟弟张士信率大军,进攻刘福通的根据地安丰(今安徽寿县)。围困了好久,城中粮食渐渐接济不上,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刘福通派使臣到建康向朱元璋告急,请求救援。朱元璋认为:“如果安丰被张士诚攻破,那他必然会更加嚣张,对我们也会构成威胁,不可不救。”但刘基进谏说:“陈友谅在看着我们,我们一动,他必然会抄我们的后路。”朱元璋说:“如果张士诚占领安丰,就会形成与陈友谅前后夹击我们的态势,那不是更危险吗!”因此统兵来援救安丰。三月,朱元璋率军赶至安丰,但安丰已破,吕珍已杀刘福通。

常遇春生平简介常遇春的故事常遇春的结局如何?

当时,吕珍兵势正旺,守备也很严密。朱元璋命常遇春出战,常遇春不畏强敌,率精骑横冲吕珍的军阵,三战三胜。庐州左君弼出兵助援吕珍,也被常遇春打败。当时,吕珍的部队集结抵抗,打败了朱元璋的左右两路大军。但常遇春一出现,立即大败吕珍,俘获吕珍的兵士车马不计其数,安丰之围乃解,朱元璋占领安丰后,还师建康。常遇春又配合徐达围攻庐州。在庐州即将攻下时,陈友谅乘机围攻洪都(今江西南昌)。陈友谅造了一种大船,高数丈,外面用红漆油刷,上下共有三层,安置了几十个橹,三层的人说话互相都听不见。陈友谅用这艘大船,载着他的文武百官、家属,举国围攻洪都。洪都守将都督朱文正和大将们商量,一边向朱元璋求救,一面分城拒守。参政邓愈守抚州门,元帅赵德胜等守宫步、士步、桥步等门,指挥薛显守章江、新两个门,元帅牛海龙守琉璃、澹台二门,朱文正居中节制诸将。

洪都被陈友谅围攻后,和外界的音信就断了,朱文正派千户张子明到建康向吴国公朱元璋求救。张子明划着一条小舟,晚上行驶,白天潜伏,过了半个月才到达建康。见到朱元璋后,他把洪都被围的情况说了。朱元璋说:“你回去告诉朱文正,只要他们再坚守一个月,我当可赶到解围。”张子明返回时,在湖口被陈友谅抓住。张子明假装投降,等到到了南昌城下,大声向城上喊道:“救兵马上就到了,你们一定要坚守住。”陈友谅一听大怒,拔刀砍死了张子明。

朱元璋得知洪都被围的消息后,立即召集诸将商议。然后率水师二十万人向南昌进发,徐达、常遇春、冯国胜、廖永忠、俞通海随行。走到半路,大风把冯国胜的船吹翻了,朱元璋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因此就让冯国胜回了建康。当时,陈友谅已围困洪都多达八十五天。朱元璋率大军到达洪都,在鄱阳湖的康郎山与敌军展开激战。陈友谅的大军号称六十万,战船有数百艘,而且又高又大,还在上游,联舟布阵,其锋甚锐,大有一举吞掉朱元璋的势头。朱元璋见此情况,就把自己的大军分成十一队,每队均备齐火器、弓弩。朱元璋又告诫将士们:“我们此次与陈友谅将是一场恶战,估计不会很快结束,所以要先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不要过分浪费自己的精力和物力。在接近敌船后,一定要先发火器,然后再向敌人射箭;如果两船相遇,就用手中的长枪大刀搏斗。成败在此一举,请将士们拿出百倍信心,去打垮陈友谅。”众将纷纷表示,一定要和陈友谅血战到底。

战斗打响以后,常遇春与其他将领对强敌毫无惧色。在战斗中,常遇春奋勇当先。在他的影响下,将士们无不以一当十、以一当百,喊杀声震天动地。鏖战正酣,忽然陈友谅的骁将张定边驾船径直冲向朱元璋的座船,而朱元璋的船恰恰又搁浅了。张定边大喊大叫着扑来,形势十分危急。朱元璋身边的护卫们纷纷挺枪拔刀,准备与来犯之敌决一死战。无奈张定边骁勇异常,十几个人硬是抵挡不住。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常遇春的船飞驾而至。这时,张定边已把朱元璋的护卫纷纷打落水中,跳上了朱元璋的战船,朱元璋已拔出宝剑和张定边的士兵斗在一处了。常遇春见要划船过去已来不及,便从背后拔下宝雕弓,手拈羽翎箭,张弓搭箭,照张定边一箭射去,一箭正中张定边后胯。张定边正举刀要砍朱元璋,不料中箭,仓促间从船上掉进了水里;朱元璋和剩下的两个侍卫也把其余几个士兵杀了。一场危难化险为夷。

常遇春刚射跑了张定边,自己坐的船却又搁浅了,怎么划也划不出去。说来也巧,这时正好有一条无人乘的战船顺江漂了下来,撞在常遇春的船上,搁浅的船一下子被撞了出来。常遇春立即大喊着,命人驾船向敌阵杀去。这场大战整整打了三天三夜,最后朱元璋命大军纵火烧陈友谅的战船,七条船载上火药、捆满草人,然后乘风向敌船纵去。顿时火光冲天,陈友谅水寨中的数百艘船都被烧毁,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陈友贵及其平章陈普略等也都被烧死。俞通海、廖永忠、张兴祖、赵庸等人又驾了六条小船深入敌阵,勇猛杀敌。经过厮杀,陈友谅军已死伤过半,朱元璋也损失不小。陈友谅下令退却。这时,朱元璋手下的一些将领认为陈友谅还很强大,想放他逃走,但常遇春却黑着脸,一言不发。朱元璋也正好和常遇春想法一样,因此当朱元璋的军队出了湖口,众将领想放船顺流东下时,朱元璋下令:发船上溯,把守住上游,切断陈友谅的归路和他的粮道。常遇春第一个率船沿江而上,众将也跟着驾船驶向上游。

常遇春生平简介常遇春的故事常遇春的结局如何?

陈友谅见朱元璋已占据上游,阻住了他的归路,而且断了他的粮道,只好选择一拼。陈友谅率一百多艘战船向上游突围,但顶风逆流而上,速度极慢。而朱元璋军占据上游,能上能下。双方又展开了激战。五天后,陈友谅由于粮道被切断,军力大减,只能拼死突围。朱元璋军乘机拦截袭击,把陈友谅的大军冲散,士兵纷纷溃逃。陈友谅此时欲回武昌,但被飞箭射中眼睛,穿透脑袋而死。朱元璋军听说了这一消息,士气更振,俘虏了陈友谅的太子善儿、平章姚天祥等。第二天,平章陈荣等率舟师五万余人来投降朱元璋。只有张定边夜里驾着小船,载着陈友谅的尸体和陈的次子陈理逃到了武昌,并立陈理为帝。这次大战,以朱元璋取得决定性胜利而告终。

部队凯旋归来后,论功行赏,常遇春功排第一,被赏赐了丰厚的钱财、丝帛和土地。

常遇春的结局如何?

当初,朱元璋所任用的将帅中最有名的有三个:平章邵荣、右丞徐达和常遇春。而他们三人中,邵荣是一员老将,尤其善于打仗,但渐渐地开始居功自傲,慢慢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当时朱元璋还只是吴国公,但邵荣已心有不轨的企图,和参政赵继祖谋划着,想用伏兵来搞叛变。事情被察觉后,朱元璋想宽恕邵荣一死。这时常遇春径直上前对朱元璋说:“身为臣子的,既然都已经想谋反了,那还有什么可以宽宥的?如果你不让他死,那我决不与他共生!”朱元璋于是只好请邵荣喝酒,在酒宴中流着眼泪下令处斩了邵荣。从此,朱元璋更加喜欢和器重常遇春了。

常遇春性格比较内向,而且为人也很深沉,在战斗中勇猛而又果敢,冲锋陷阵,从来就没有失败过。他文化水平不高,虽然不熟悉经籍文史,但是用兵之法却常常与古代的兵法相符。他比大将军徐达还长两岁,但一生都在徐达位置之下,多次跟从徐达南征北战,非常听从徐达管束,恭敬谨慎。当时可称名将的只有徐达、常遇春二人。常遇春自己曾经说:“我能统帅十万大军,驰骋天下。”因此,军中又称他“常十万”。

洪武二年(1369),元朝丞相伊苏率领一万骑兵屯驻白河,想攻占通州。朱元璋调常遇春回守通州,并以平章李文忠辅助他。常遇春统帅步兵、骑兵共九万人,从北平出发,路经全州,在锦州(今辽宁锦州)打败了敌将江文清,在金宁(今内蒙古翁牛特旗)战胜了也速。在进攻大兴州时,常遇春将一千骑兵分八面埋伏。元守将在夜间逃跑,全部都被捕获,于是攻克了开平(元上都,今内蒙古多伦西北)。元朝皇帝向北逃亡,常遇春率军追赶了几百里路,俘虏了元宗王庆生及平章鼎住等将士一万多人,获车一万多辆、马三千匹、牛五万头,百姓和其他珍宝无数。然后还师北平,驻扎在柳河川。

在柳河川,常遇春突然得暴病身亡,年仅四十岁。朱元璋听说常遇春去世的消息,大为震惊,悲痛不已。常遇春的遗体运到龙江,朱元璋亲自出来祭奠,命令礼官讨论天子为大臣志哀的礼仪。礼官报上建议,照宋太宗哀悼韩王赵普的先例办事。朱元璋于是颁诏命令说:“可以照此办理。”常遇春被赐葬在钟山的宽阔平坦之地,赐给明器九十件放入墓中。追赠常遇春为翊运推城宣德靖运动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为开平王,谥号“忠武”。将其灵位放在太庙享祭,并在功臣庙中塑肖像,地位排在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