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怎么评价亨利八世
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有一部戏剧作品名叫《亨利八世》,讲述的是英国都铎王朝1509年—1547年在位的国王亨利八世生平事迹。莎士比亚讲了亨利八世这些事:娶兄嫂凯瑟琳不久废黜、废黜英国大主教、与教廷脱勾等。
莎翁描述的亨利八世性格反复,也有过昏聩的情节,但总体塑造成为明君形象,在公众面前总是很正派。
作为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亚的最重要的功绩是唤醒了人们对人性的追求,这符合了那个时代资产阶级崛起的需求。亨利八世在位期间,通过削弱天主教会力量巩固王权,不断提高英国国际地位,支持信资产阶级的发展,为后来英国社会发生颠覆人类社会的革命奠定了基础。
这种情况下,莎士比亚通过一部复杂而多转折的作品来向后人介绍这位英国君王,并把他塑造成为一位明君,当然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另一方面,亨利八世留下了与教会斗争的历史印象,但是他却被欧洲大思想家、新教创始人之一马丁路德称为“王冠下的蠢驴”(“带着王冠的蠢驴”),被教皇利奥十世授予“忠实的卫道士”头衔。而且亨利八世的女儿玛丽女王后来居然为了复兴天主教在英国大开杀戒,被人称为“血腥玛丽”。
从这个角度看,亨利八世似乎又是一个阻碍历史进步的复辟者。
亨利八世究竟是卫道士还是欧洲思想界的开路先锋呢?文豪莎士比亚和思想家马丁路德谁的看法更为正确呢?
亨利八世完整的头衔是“蒙上帝恩典,英格兰、法国和爱尔兰国王,信仰的守护者,英格兰和爱尔兰教会之首亨利八世”,这些名头如果逐一解释,其实就能够解释莎士比亚和马丁路德为何对其有着相反的评价。
16世纪初的英国还是非常贫穷的,在欧洲的地位比较低,1509年亨利八世登基时英法百年战争已经结束50年,英国先后为战争失去了欧洲大陆上的领土诺曼底和阿基坦地区。以当时的思维来看,国家失去了陆地上的落脚点,任何国家都会感觉到恐慌。1511年亨利八世抓住欧陆两强神圣罗马帝国和法国交战的机遇,对法国宣战。
当时的英国还没有常备军,对外发动战争就需募兵,需要好的理由说服百姓,于是亨利八世就开始不断的发声讨好罗马教廷,并得到了“忠实的卫道士”的称号。
当时正好法国和德国处于思想巨变的前夜,欧洲大陆畅销“赎罪券”,教会以此搜刮民脂民膏,很多思想家发起抨击,德国历来哲学家辈出--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可以理解为德国,马丁·路德就是其中的一位。
于是亨利八世专门写文章抨击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忠实的卫道士”称号就这么来的,马丁路德回击他为“带着王冠的蠢驴”,当时教会的信用已经开始瓦解,哥白尼的日心说即将问世,亨利八世那个时候吹捧教会,确实会被思想家认为是蠢驴。
但是另一方面,随着英国不断对周围国家发动战争,经济开始衰落,入不敷出成为常态,甚至抢劫了强大的西班牙宝藏船。随后西班牙利用强大的海军封锁英国,扣押英国商人,加上英国自身从战争中得到的回报很少,所以愈发困难。
亨利八世想到一个好办法:
1529年到1536年,亨利八世连开八届会议,实行宗教改革。通过决议勒索了英国教会大笔罚金,截留给罗马教皇的年贡,取得制定教规和任命主教的全权,把原来属于教会的什一税收归王室,解散修道院,没收教会的土地和财产。得到了这笔钱,英国的财政危机得到了缓解。
罗马教廷一气之下,开除了亨利八世的教籍。谁也不曾想到,这个公开吹捧者居然在行动上比马丁·路德还狠。
亨利八世得到这些土地和金钱之后,把上面的教士全赶走了,或卖或租或送给了资产阶级去做买卖,以缓解自己国家的财政危机。亨利八世非常残酷,不论是教会人员还是宗教改革者,不认可他的地位和做法一律格杀,在位期间因为宗教改革处死了英国2%的人口。
相比较之下,后来她的女儿玛丽继任后为了复兴天主教而处死的人则少了很多,如果玛丽被称为“血腥玛丽”,亨利则应该被称为“超级血腥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的做法是划时代的,甚至对整个人类历史的封建制度瓦解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在任期间的措施不仅瓦解了封建体系,还培养了强大的资产阶级,为日后那场惊天的光荣革命打下了基础。
当莎士比亚出生,亨利八世已经去世,因此可以对他做出更完整的评价。虽然亨利八世的名气远远不及马丁·路德,但是他对于旧时代的摧毁更加务实,其作用不在马丁·路德之下。
亨利八世打着教会反教会的做法,使英国真正的成为了开启新时代的桥头堡。亨利八世与马丁·路德的区别,应当也是政治家与思想家的不同,前者自私后者更在意整个人类的命运,但是前者掌握权力,影响更加真实。而莎翁作为一个英国人,一位人文主义者,给予亨利八世敬仰是合情合理的。
-
上一篇: 亨利八世在位期间发动了多少次战争
-
下一篇: 《突围》齐本安原型人物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