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的主角是谁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引生创作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推动着智慧的启迪与发展。
但在正史《三国志》中,“草船借箭”却是孙权所为,诸葛亮平生并未做过“草船借箭”这件事。孙权“草船借箭”在巢湖,确切一点是在巢湖濡须口。
吴大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5月21日在位)。
在开展军事、外交活动和扩大地盘的同时,孙权注重发展生产、富国强兵。他接替其兄主事不久,即开始推行屯田。
东吴屯田分军屯和民屯,设典农校尉、典农都尉、屯田都尉等职官管理,屯田兵且耕且战,屯田户只须种田,免除民役。
屯田地区分布很广,屯田的军民多少不等,皖城的屯田基地有屯兵数千家,而毗陵的屯田民则有男女数万口。东吴屯田的规模可观,且多用牛耕,耕作技术也较先进。
“草船借箭史实发生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的“濡须之战”。吴军大将吕蒙、偏将军朱然领兵驻守“东关”,在濡须口建造了濡须坞,因其形似“偃月”,又称“偃月城”。
濡须口在哪?就是濡须山和七宝山之间的水口,前者在今含山县东关镇,后者曰“西关”,在巢湖东龟山(位于今巢湖市银屏镇钓鱼村委会),二者结合部就是巢湖东湖口,东流濡须水(今裕溪河)直达长江。
建安十八年二月,曹操统帅四十万大军,由巢湖和西关两路进攻东吴。传说曹操统帅大营就设在东龟山上,与东吴兵马对峙于濡须口。相拒月余,难分胜负。
这一天,吴主孙权借水面有大雾缠绕,亲率数只轻舟从东关闯入西关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快速行进五六里,且一路击鼓扬威。探兵飞报曹操。曹操身居龟山之巅,眺见孙军器仗威武,恐怕有诈,不敢贸然出战,始嘱弓弩不得妄发。但其生性多疑,稍顷,曹操下令弓箭打击。曹军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遂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高歌凯旋。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曰:“权乘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白纸黑字,毋庸置疑。
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故事,是《三国演义》作者吴贯中遵循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文学创作原则(笔者在此呵呵啦),移花接木,经艺术处理,安置到诸葛亮头上。而真实的孙权“草船借箭”,发生在公元213年的巢湖“濡须之战”。此时,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已经过去五个年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