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  历史事件

量子自杀是什么

编辑:古诗文网发布时间:2022-07-25

量子自杀(quantum suicide)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思想实验,由汉斯·莫拉维克和布鲁诺·马查尔(Bruno Marchal)于1980年代末分别提出。该实验由薛定谔猫实验推广而来,可以用来区分哥本哈根诠释与多世界诠释。

实验将“薛定谔猫”中的猫改为一个实验者。此时根据哥本哈根诠释,实验者在实验中存活与否的几率各有50%。而根据多世界诠释,实验后会在两个不相干的世界中各存在一个实验者,其中一个活着,而另一个则死了。那么如果多世界诠释是正确的话,在经过任意次实验后,总会存在某个世界,其中实验者永远不会死(只有这个世界对实验者有意义的),这便被称为量子永生(quantum immortality)。

简介

量子自杀(quantum suicide)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思想实验,由汉斯·莫拉维克和布鲁诺·马查尔(Bruno Marchal)于1980年代末分别提出。该实验由薛定谔猫实验推广而来,可以用来区分哥本哈根诠释与多世界诠释。

实验将“薛定谔猫”中的猫改为一个实验者。此时根据哥本哈根诠释,实验者在实验中存活与否的几率各有50%。而根据多世界诠释,实验后会在两个不相干的世界中各存在一个实验者,其中一个活着,而另一个则死了。那么如果多世界诠释是正确的话,在经过任意次实验后,总会存在某个世界,其中实验者永远不会死(只有这个世界对实验者有意义的),这便被称为量子永生(quantum immortality)。

多世界诠释

多世界诠释(英语:themany-worlds interpretation,缩写作MWI)是量子力学诠释的一种。它是一个假定存在无数个平行世界,并以此来解释微观世界各种现象的量子论诠释,其优点是不必考虑波函数坍缩。该理论也被称为相对状态提法、艾弗雷特诠释、普遍的波函数、多宇宙诠释,或者多世界理论。

1957年,最初的相对状态提法由休·艾弗雷特发表。后来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这一提法普及,并由布莱斯·德维特改名为多世界理论退相干方法在解释量子理论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因而相当受欢迎。

多世界诠释是物理学和哲学众多平行宇宙假说之一。除了多世界诠释,目前的量子力学诠释主要还包括:退相干诠释、坍缩诠释(又分客观性坍缩诠释和传统的哥本哈根诠释)、隐变量理论(主要是非局域隐变量理论例如德布罗意-玻姆理论)等等。

哥本哈根诠释

哥本哈根诠释(Copenhageninterpretation)是量子力学的一种诠释。根据哥本哈根诠释,在量子力学里,量子系统的量子态,可以用波函数来描述,这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关键特色,波函数是个数学函数,专门用来计算粒子在某位置或处于某种运动状态的概率,测量的动作造成了波函数坍缩,原本的量子态概率地坍缩成一个测量所允许的量子态。

二十世纪早期,从一些关于小尺寸微观物理的实验里,物理学家发现了很多新颖的量子现象。对于这些实验结果,经典物理完全无法解释。替而代之,物理学家提出了一些崭新的理论。而这些理论能够非常精确地解释新发现的量子现象。

但是,内嵌于这些经验理论的,是一种关于小尺度真实世界的新模型。它们所给予的预测,常使物理学家觉得相当地反直觉。甚至它们的发现者都感受到极其惊讶。哥本哈根诠释尝试着,在实验证据的范围内,给予实验结果和相关理论表述一个合理的解释。换句话说,它试着回答一个问题:这些奇妙的实验结果到底有什么意义?

哥本哈根诠释主要是由尼尔斯·玻尔和维尔纳·海森堡于1927年在哥本哈根合作研究时共同提出的。此诠释延伸了由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所提出的波函数的概率表述,之后发展为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

他们所提的诠释尝试要对一些量子力学所带来的复杂问题提出回答,比如波粒二象性以及测量问题。此后,量子理论中的概率特性便不再是猜想,而是作为一条定律而存在了。量子论以及这条诠释在整个自然科学以及哲学的发展和研究中都起着非常显著的作用。

哥本哈根诠释给予了量子系统的量子行为一个精简又易懂的解释。1997年,在一场量子力学研讨会上,举行了一个关于诠释论题的意向调查,根据这调查的结果,超过半数的物理学家对哥本哈根诠释感到满意;第二多的是多世界诠释。虽然当前的倾向显示出其它的诠释也具有相当的竞争力,在20世纪期间,大多数的物理学家都愿意接受哥本哈根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