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  夏商周历史

周昭王南征伐楚的结果

编辑:古诗文网发布时间:2022-07-25

昭王南征,指的是周朝中期,周昭王对虎方、荆楚和扬越等地区发动的平乱征伐,同时不断向南扩张华夏疆域。见于文献记载,并得到青铜器铭文的验证,周朝的中南方诸侯曾国、邓国和鄂国等诸侯国出兵相随,深入江汉以南的广大地区。

西周中期,在江汉地区以南的虎方、楚蛮和扬越等部落开始叛乱,公元前980年,(昭王十六年),周天子一怒之下,以曾国、邓国和鄂国等诸侯国为先锋,率领大军,渡汉水,跨过长江南征,取得了一系列战果,从昭王十六年开始,亲率大军南征虎方、荆楚、扬粤等地,经由唐(今湖北随州西北)、厉(今湖北随州北)、曾(今湖北随州)、夔(今湖北秭归东),直至江汉地区,大获财宝,铸器铭功。

周昭王十九年,昭王第三次亲帅六师南征,当时的南夷(汉水流域诸国)、东夷(淮水流域诸国)的二十六邦国均来朝见。周昭王取得南征胜利。凯旋回师渡汉水时,因携带俘获的大量青铜,导致桥梁垮塌,坠入水中,死于汉水之滨。

背景

西周初年,由于虎方、楚蛮和扬越等部落一直小心翼翼地维持与周王朝的臣属关系,中南方两湖一带一直比较平静。至周昭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995年~公元前977年)时,南方虎方、楚蛮和扬越等南蛮部落作乱,周王朝开始扫定中南两湖一带。已经羽翼丰满的虎方、楚蛮和扬越等部落在广阔的江汉平原南部开始不安分起来,又毗邻鄂国和曾国东产铜区,有优越的自然生产条件和丰富的矿产资源。然而,商代开辟的南方铜路,到周初又分封汉阳众多同姓诸侯国如曾国、郧国、息国等加以保护,使源源不断的铜料运到王室的手工业基地。

势力壮大起来的虎方、楚蛮和扬越等部落,必然要和周朝分封诸侯国争夺铜料,这可从后来周宣王赏赐给晋国的楚公逆钟铭文得到印证。山西晋国墓地出土的楚公逆钟铭文载出聪“多擒,钦蚍内乡赤金九万钧”,战败的楚公逆钦蚍进献“赤金九万钧”,约合270万斤。虎方、楚蛮和扬越等南蛮部落的反叛行动对周王室战略物资来源构成极大威胁,而此时恰逢国力鼎盛时期的周昭王,他要“世法文、武远绩以成名”。

同时,周昭王为了继承成康盛世,继续扩大周朝的疆域,同时攫取长江中游地区丰富的有色金属如铜矿资源,对于侵犯南方诸侯国权益的虎方、楚蛮和扬越等部落,必然要给予坚决的打击。从昭王十六年开始,亲率大军南征虎方、楚蛮和扬越等部落。

影响

“昭王南征而不复”对周王朝的南方诸候国是一个打击,从此,到周宣王时,周人又大规模征讨汉水以南区域(参见方叔伐楚)。在连续几代的多次伐夷之役中,周王朝出动了一定的财力和兵力,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虎方、楚蛮和扬越等部落被迅速平定,周朝中南方镇国曾国实力大大增强。

这次战争的最终结局是周王朝军队平定虎方、楚蛮和扬越等部落的叛乱,但周昭王因桥梁垮塌而淹死,是西周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挫折,国威也因此而受影响。昭王死后,周兵因为是在班师途中,就秘不发丧。这一方面是怕动摇己方的军心,另一方面是怕鄂地和扬越其它部落知道了会乘丧出击。几百年后,从春秋起,楚国逐渐发展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替代了原来的南土曾国的地位,雄踞南方,问鼎周疆。

吸取昭王经验教训后即位的穆王和他的执政大臣们不仅把以成周为中心的军事防御体系的重点从北线移向南线,而且注意整军习武,并有目的地与周边民族加强友好往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来自边疆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