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  历史人物

皇太极的战略思想

编辑:古诗文网发布时间:2022-07-25

清朝的版图在中国历史上仅次于元朝,这样一个大一统王朝从它的最初兴起到统一全国,经过了三代人的努力,皇太极正是这三代人中间的一代,作为这承上启下的关键性的一代,他很好地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历史使命。他继承父亲的遗志,最后完成了女真民族的统一,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一一满族,并正式定名。又由于他坚定不移的努力,初步完成了封建化改革,满族从奴隶制进入封建制,由一个弱小落后的民族一跃而成为强大先进的民族,取得国内民族征服战争的最后胜利。建立了新的统一王朝,取代了腐朽已极的明朝的统治。皇太极虽然没有亲手完成这最后的统一大业。但他的一生活动却为这大业的完成,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和思想上作好了充分的准备,他生前就曾预定入主中原的部署:“若得北京,当即徙都,以图进取。”

他的实际继承者多尔衰就是按照这一部署行动,取得统一全国的胜利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也是清王朝的奠墓人之一。如果说他的父亲奠定了清王朝最初的基业,而他则加固和发展了这一基业,这一开创者的历史功勋是不可磨灭的。 综上所述,所以说,皇太极作到了改变他所遇到的“现成条件”的不利方面这一点,驾驭着当时的政治形势,使之在客观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起了进步作用。

皇太极在国力较弱之时,曾采取对明暂时议和,以争取时间的战略。但大臣们都知悉入关夺取明政权是皇太极的夙愿;即所谓“皇上志在中原”。天聪元年(明天启七年,1627年),后金与明的宁锦之战,大小数十次,后金以失败告终。是年,因朝鲜李倧政权采取敌视后金之策,刚刚继位的皇太极,即命阿敏等攻打皮岛的毛文龙,顺击李氏政权;直至李倧请和。但此时与努尔哈赤之时已不同,后金势力已经壮大,并不惧怕李氏政权从后方对其攻击。故皇太极要采取的是进攻战略。但却遭到贝勒们的反对;故后金统治集团内部战略思想出现争议。皇太极是通过盛京君臣大讨论,对明、蒙、朝三大敌方势力进行战略判断,并及时地对原有判断作出调整。

皇太极最终战略目标是明朝,攻明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原则性、纲领性任务。但贝勒们的“共识”中'有一个“隐患”,就是太过轻松地估计了对明作战;没有深刻地考虑到对明作战的旷日持久;这一点只有皇太极有思想准备。在总的战略之中,根据战局发展,突然派兵征伐李倧,解决后顾之忧。

而从天聪年间起,四次入关征明,也证实了要灭明是需要一些时间的。这正如皇太极的伐大木理论所言:取燕京如伐大树,需要从两旁斫削,则大树自仆。明朝虽已腐朽不堪,但作为一株百年大树,尚未达到自仆的程度。而先解决李氏政权这个后顾之忧,无疑会为后金增加新的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没有了后顾之忧。而后崇德年间迫使李氏政权臣服,确实证实了皇太极这一战略思想的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