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的未解之谜
“司母戊”之“司”究竟是什么含义?“戊”又是哪一个商王之后?大鼎有什么用途?它是怎样被发现的?为什么鼎的立耳和腿足上会有裂痕?这些至今还是难解之谜。
我们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陈列大厅里看到一个庄严、厚重的一个商代大方鼎——司母戊鼎。鼎的整体呈长方形而略有倒拔,上口径长110厘米,宽78厘米,通高133厘米,重832.84公斤。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全世界最大的青铜器。鼎的两侧连着口沿铸有两个大立耳,耳的外侧饰有虎噬人的图案。鼎的内腹铸有“司母戊”三个大字。
鼎的外壁每面饰有兽面纹、云雷纹、牛首纹等多种图案。四个圆柱形足连着鼎腹,柱足饰有兽面纹。司母戊大方鼎以形体巨大、图案和纹饰精美而著称于世,具有凝重和精美相结合的艺术魅力。然而,大方鼎的拥有者和铸造成者为谁?大方鼎有什么功用?它是怎样被发现的?立耳和四足为什么有伤痕?这些问题还一直困扰着我们。我们不妨先来读一则与商鼎有关的故事。
商王武丁名昭,在位59年,史称商代的中兴之主。武丁执政时,就像他的先祖一样尊神,并率领民众“事神”,循规蹈矩地举行各种祭祀活动。这种利用民众信神敬天的心理来统治民众的政治称为神权政治。有一次,武丁举行祭祀祖先成汤的仪式,这是商代为期两天的重大祭祖活动。武丁率领大臣和巫师们做好了一切准备,宗庙里陈列着乐器,广场上排列着九个大方鼎,鼎里烧煮了牛羊猪三牲,各种酒器里倒满醇厚的醴酒,其他青铜礼器中也盛满了时令食品。
在举行了必要的仪式和祷祝后,由主祭者把鼎里肉食分发给大家。乐师们奏起了音乐,人们在酒足饭饱后载歌载舞地狂欢。突然有一只美丽的雉鸟飞来,雉鸟就是野鸡,大胆地降落在方鼎的立耳上,高声地鸣叫起来,大有要分享一杯羹之势。人们立即停止了狂欢,随即纷纷议论起来。商王武丁也大感惊讶,就向在场的贤臣傅说、祖己等人询问。祖己乘机向武丁灌输了一番“修政行德”的道理。由于武丁把这一起“飞雉登鼎耳而呴”的事件视为神的警戒,听取了祖己的建议,一心修政行德,遂使殷商中兴。
“雉鸟登鼎”的那个鼎是否就是司母戊大方鼎?司母戊鼎是否这九个大方鼎之一?有的学者认为司母戊大方鼎就是一般的殷商社会用于祭祀祖灵的礼器。如果此说成立,那么它就是商代的九个大方鼎之一。然而鼎腹中为何要铭刻“司母戊”三字?司母戊是谁?按照商王和王后名字中都有一个天干名的惯例,司母戊应该是人名。有“母”字,当为某一王后,为某一商王之母。有的学者认为是商王文丁之母,有的学者认为是商王祖庚、祖甲之母。
可是“司”在其中又是什么意思?由于难以理解,就出现了把“司”释作“后”的解读法。可是“后”与“母”有重复之嫌,后来出土的“司母辛”鼎中的“辛”即为妇好,可知“司母戊”之“戊”也应该是人名。这样,“司母”就成了解开司母戊大方鼎之谜的关键。于是又有一种新见解产生,认为殷墟甲骨文中有关于东母和西母崇拜、祭祀的记载。母指东母和西母;司为动词,在三个字中的意思指主持祭祀东母和西母仪式的女性,一般当由商王的妻子担任。司母戊鼎就是指主持东母和西母祭祀的戊所拥有的鼎,该鼎也就是用于祭祀东母和西母的礼器。这一见解虽然大胆新颖,但是缺乏必要的、过硬的证据。有关司母戊大方鼎的拥有者和功用之谜目前仅有这些答案。
然而,这个大方鼎是怎么被发现的?也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其一,1939年的某月某日,有一个农民在安陽武官村的某处探知地下有物,于是约了几个朋友进行挖掘,十分意外而又惊喜地得到了这件珍宝。其二,说是一个农民在挖井时发现了这件珍宝。如果是前一说,那就有盗墓的嫌疑。若是后者,则属意外发现。
根据专家介绍,大鼎的一个立耳曾经被砸掉,是后来才铸接上去的;鼎的柱足还有锯痕。对此也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大鼎出土的消息传到京城的古董商那里,有一个傅姓商人跑到了安陽武官村,原以高价收买,但因大鼎太重,要求农民们进行肢解,于是农民们就拿来鎯头把立耳砸下来了;又用木工锯锯柱足,当然无法锯断坚硬的青铜柱足,只能留下浅浅的锯痕。后来商人突然想起,一旦把鼎肢解后,就卖不出价了,就停止了肢解。二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后,就有一些文化侵略者跑到安陽,企图掠夺大鼎。武官村的农民认为国宝不能落入敌人之手,就七手八脚地拿来了鎯头锯子,试图把鼎肢解后埋进土里。好不容易才砸下一个立耳,才另想别法把大鼎埋入地下,直到新中国建立后,人们把大鼎交给了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