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文化为何能在五凉时期达到鼎盛
历史上五凉时期,河西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在当时,前凉、北凉、西凉的一些统治者本身就是学者,又比较重视文化建设。五凉政权中,除前凉、西凉外,皆为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所建。五凉的统治者大多重视经史、提倡儒学、尊崇佛教、擢拔士人,这种态度与做法,无疑有力促进了五凉文化的发展。
如前凉张轨深通经义,可以说是个大儒,他一到凉州就"征九郡胄子五百人,立学校,始置崇文祭酒。"而且张轨"家世孝廉,以儒学显",本人"好学明经,有器望。"与西晋时期许多学者及显宦如皇甫谧、挚虞、张华等过从甚密,且有学问之交。张寔"学尚明察,敬贤爱士",张骏"十岁能属文"。西凉李暠是陇西李氏之后,西汉名将李广的十六世孙,累世为官,颇有建树,自幼尚学,"通涉经史,尤善文义",于敦煌"立泮宫,增高门学生五百人。"
又如后凉、南凉、北凉的建立者,他们分别为氐、鲜卑、匈奴等民族的酋长,由于长期生活于汉族文化圈内,汉化程度都较深,也比较熟悉汉文化。北凉沮渠蒙逊尤为突出,他世居张掖临松,颇有人望,以"博涉经文,颇晓天文,雄烈有英略,滑稽善权变",受到部众和汉族地主的拥戴。后凉主吕光和南凉主秃发乌孤在才质上虽不如沮渠蒙逊,但都懂得昌明文教以事正朔的道理,而且身边都有一批汉族文化人为他们经邦论道。
正是由于统治者自身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使他们深知文化教育与政治统治的关系。"五凉"时期之所以有积极的文化政策以及促进文教和学术发展的适当措施,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还有就是河西走廊地处丝绸之路要冲,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这就使之能够广泛地吸取西域文明、关中学术及江左文化之丰富营养,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再与本地文化相融汇,从而形成五凉文化的昌盛风貌。
以佛教北传来说,两晋时期北传中心有三处,一在凉州、一在长安、一在庐山,凉州是佛教沿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中转站,西方僧人到中国内地,往往也到凉州熟悉汉语,而且该地比较安定,中原也有僧人到凉州避难。
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中列举了一批秦凉学者后说:"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北)魏、(北)齐、隋、唐的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说也是在这500年之间,能够让文化绵延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然后才让大家了解到北朝时期的文化系统,是在江左地区发展过来之后,变迁输入者之外,还有汉、魏、西晋之河西遗传。"
王仲荦先生也认为:"河西地区从前凉张氏以来,学术研究的空气就很浓郁,西凉、北凉一直保持了这个优秀传统。"另外,河西文化的繁荣,还与河西地区文化传统风尚有关,自从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以来,河西走廊就一直与中原地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文化方面有了迅速的发展。
以儒家经典为主的大量汉籍在这里广泛传播,使这里产生了许多名儒学者。在河西地区还出土了大量的汉晋简牍,如《仪礼简》、《医简》、《法令简》以及造型精美的铜奔马等,说明当时河西的文化水平一点也不逊色于中原。
正是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河西地区的文化发展事业,在西汉以来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繁荣兴盛的局面,并一跃而成为北方文化中心,形成了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河西文化,它极其丰富与辉煌的成果,更反映着当时文化发展的水平和繁荣昌盛的程度。可以说不仅对当时的政权起到了非常有力的巩固作用,并且对我们历史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推动同时当时的很多文化也都能够流传下来,被我们现代社会所学习。
这些成果包括儒学、经学、史学、宗教、艺术、科技等方面。不得不说,中国古代是有很多先学圣人的,他们流传下来的很多经验和法宝都成为我们一生要去学习和研究的。